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立65周年暨卢乐山先生百年华诞庆典系列综述六:分论坛二:教师与儿童发展
学术科研
2017-06-22
1059
北京师范大学冯婉桢老师主持论坛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她报告的题目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比较研究”。该研究从幼儿园日常评价行为中的问题切入,对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日常观察行为进行观察和编码,并从两类教师评价行为的差异及幼儿的反应等两方面来分析观察结果。研究发现,两类教师在日常评价行为中存在三点共性:第一,在积极评价方面,两类教师均会使用“真棒”、“喜欢”,并且具体地指出孩子的优点;第二,在消极言语评价中,两类教师最频繁的行为是“具体指出”幼儿的错误,而后是“训斥”、“打断”、“反问”;第三,在消极非言语评价中,两类教师较多地表现出“严肃”和“皱眉”。从幼儿的反应上看,最频繁的积极反应是“喜悦”、“积极”,其次是“投入”、“倾听”,最频繁的消极反应是“停止”,其次是“漠然”、“不应”和“无奈”。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表现出更多“情感投入”和“化解”。同时,幼儿受到专家型教师的启发更显著。最后,叶枝平教授建议要重视幼儿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而教师要注重日常评价的情感投入、掌握“化解”型评价的理念和策略。
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作报告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秦旭芳教授作了题为“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的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基于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分析”的报告。她从教师在户外游戏的观察案例切入,表明实施教育需要观察先行,随后介绍了教师观察行为的概念以及观察行为的四大特征,即自觉性、结构性、理论性和反思性。该研究将教师在户外自主游戏中的观察划分为三类,一是可燃平稳型,即教师的观察行为需要外力刺激;二是不可燃被动型,即教师缺乏主动进行观察的自觉意识;三是自燃综合型,即在观察上教师具有自觉意识。针对这三种类型,秦旭芳教授从情感、知识和技能三个角度提出优化教师观察行为的建议:“可燃平稳型”教师应在自身建设上学做“加法”,在幼儿园管理上学做“减法”;“不可燃被动型”的教师应先“扫描”再“择点”,点燃激情;“自燃综合型”的教师应通过教研培训让教师“听有所得”,铺设台阶,提升实力。
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作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的李相禹老师作了题为“师幼比对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影响”的报告。研究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3所性质不同、区域游戏安排不同且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的幼儿园进行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在场教师数量的增加,教师忽视幼儿的比例较少,适宜、有效的介入比例增加,不同在场师幼比下教师“强调常规”和“短暂介入”的比重都较高。同时,教师适宜、有效的介入比例略有提高,但总体比例较低。另外,教师专业能力对区域活动的影响会受到在场师幼比的制约,教师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和师幼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活动。对此,李相禹老师提出三点有关教师工作制度和指导方法的建议。第一,调整教师工作制度,提高在场师幼比,增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指导;第二,运用“分区指导法”,增进班级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第三,保障充足的区域游戏时间,为教师提供更多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机会。
首都师范大学李相禹老师作报告
针对师幼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孙爱琴副教授进行了题为“谁动了我的幸福——关怀视角下师幼关系在课堂情境中的审视与反思”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孙爱琴副教授以关怀理论为研究基点,指出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出能将关怀惠及所有相关事物、保持和增进人类幸福的那种敏感的环境主义。她提出在关怀视角下的师幼关系中,关怀者应该辨明被关怀者的需要,被关怀者应该接纳关怀者的关怀行为。同时,她结合实际指出,在关怀精神缺失下,教师的状态是烦、惑、急,幼儿的座位、道具、言语都受到管理。因此她鼓励大家思考:在师幼关系中,教师管还是不管?严多还是爱多?谁是课堂的主人?最后,针对现状,她认为在师幼关系中,应让关怀者有被关怀的体验,教师由控制者向关怀者转向,形成关怀关系,以构建课堂情境下的“关怀型”师幼关系。
西北师范大学孙爱琴副教授作报告
来自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段靖老师针对“国培计划”作了题为“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满意度调查研究”的报告。她认为教师满意度是衡量“国培计划”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对满意度的调查中,段老师以满意度的KANO三层次理论为基点,从满足、渴望和惊喜等三方面对满意度进行分析。该研究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19份,剔除无效问卷31份,对388份问卷进行SPSS分析。通过公因子方差分析,分析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分析出影响满意度的六个因素,即教师期望、教师内在动机、课程类型、培训师资、管理服务质量、人际关系。这六个因素按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是:教师期望、教师的内在动机、课程类型、培训师资、管理服务和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这六个因素,段靖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提高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满意度的四点建议,即加强各培训主办单位的沟通,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培训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开展多样化及便利的培训服务,增加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服务当地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段靖老师作报告
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王默博士作了题为“公办幼儿园‘同工同酬’政策的效果分析—以教师工作动力为切入点”的报告。针对“同工不同酬”的现实问题,该研究对厦门市幼儿教师“同工同酬”政策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公办园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工作动力并比较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之间的差异。该研究采用自编《幼儿园教师工作动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非在编幼儿教师工作的总体动力值较高,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的总体差异不显著。据此,王默博士建议:应该确立“缩小并打破在编和非在编教师身份差别”的改革方向,教师工资待遇应根据教师的不同条件而有所区分,在政策上对普惠性民办园的非在编幼儿教师应有所倾斜,并且明确相应责任部门的分担机制。
香港教育大学王默博士作报告
冯婉桢老师对上半场每位报告嘉宾的研究都进行了客观的点评。她指出,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当前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非常关键的热点话题,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分析和指导也是目前学前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非常受关注的主题和课程模块。另外,探讨如何基于培训者的需求和期望来提高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如何基于教师工作动力来全面优化不同类型幼儿园教师的薪酬政策,都为我们思考未来教师发展方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下半场议题主要是围绕儿童发展展开,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巍副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巍副教授主持论坛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惠敏老师分享了“亲师关系与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师幼关系的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的人情社会背景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她指出亲师关系与儿童的学习问题、问题行为、社会能力都存在相关关系,且国内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该研究采用问卷法,请带班时间超过一年的幼儿园教师针对随机抽取的班级幼儿及其家长的情况完成团队自编的《亲师关系问卷(教师版)》、修订过的SYRS《师幼关系评价量表》以及《教师评价行为量表》。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发现:教师评价的亲师关系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相关,而且是通过师幼关系的中介来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教师评价的亲师情感基本可以预测儿童适应的四个问题。在学习问题和社会能力上,师幼关系是亲师关系影响它们的一个部分中介。而对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来说,师幼关系是完全中介。换言之,如果亲师关系影响它们的话,孩子身上出现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是完全通过师幼关系来影响的。
上海师范大学张惠敏老师作报告
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刘文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引入,介绍了“幼儿对分配公平性理解的发展特点与促进”的研究。该研究基于儿童分配公平性认知发展阶段模型,采用虚拟故事情境实验范式,进行幼儿分配公平性发展水平测验,之后进行幼儿分配公平性促进研究(实验组采用幼儿公平训练游戏活动,控制组采用常规课程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分配公平性促进游戏活动对3-5岁幼儿基于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的分配公平性的促进效果显著。最终得出了五点结论:一、幼儿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能够基于相应的公平原则理解分配公平性;二、幼儿在各分配情境中对不同公平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具有年龄差异,年长幼儿较年幼幼儿更能够充分理解基于贡献和需要原则的分配公平性;三、幼儿在各分配情境中对不同公平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具有性别差异,女孩更倾向于平等原则的公平分配,而男孩更倾向于贡献原则的公平分配;四、3-4岁是幼儿发展平等原则分配公平性的敏感阶段;五、幼儿分配公平性促进游戏活动对幼儿基于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的分配公平性的促进效果显著。
辽宁师范大学刘文教授作报告
来自河南大学的张亚杰老师作了题为“5-6岁儿童小组合作活动中元语言的发展特点研究”的报告。该研究结合中国教师不鼓励幼儿在独自操作时说话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创设小组合作情境来考察幼儿元语言的发展特点。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选取162名5-6岁的儿童进行分组,合作完成限时拼七巧板的任务,并根据全程录像对幼儿的全部语言进行转录、编码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5岁儿童小组合作活动中的任务语言出现得最多,其次是个体知识语言,策略知识语言最少;6岁儿童的任务知识语言最多,其次是策略知识语言,个体知识语言最少;6岁策略知识语言多于5岁,说明6岁儿童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方式;二、5岁儿童的预测语言要高于评价语言,而6岁儿童的评价语言则高于预测语言;三、5岁儿童的监控语言最多,其次是计划语言、策略选择语言以及修正语言,而6岁儿童的监控语言也是最多的,其次是计划语言和修正语言,策略选择语言较少。在此基础上,张亚杰老师介绍了与幼儿园老师共同研讨的在其他学习活动中提高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多种方法,例如在个别化学习的操作前后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河南大学张亚杰老师作报告
沈阳师范大学但菲教授团队的硕士生梁美玉分享了“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收集儿童在园或在校的消极情绪事件,作为编制《教师评定问卷》的质化资料。发放问卷正式施测,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同时对被试进行情境测验以便佐证问卷的有效性,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索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另外,发放《父母反应方式问卷》,结合《教师评定问卷》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探究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反应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包括发泄、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自我安慰、人际支持六个因素。二、儿童在发泄策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更易在出现消极情绪时采用发泄策略进行调节。发泄、替代活动、认知重建、自我安慰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不同年龄在运用问题解决、人际支持调节策略时则未发现有显著不同。三、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支持性反应方式和问题解决与自我安慰呈正相关,非支持性反应方式与发泄呈正相关,与认知重建呈负相关。为此,应该关注儿童并给予适度支持性反应,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策略,发挥父母在儿童情绪培养中的作用。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生梁美玉作报告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田瑞清老师分享了“关于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她首先从国家层面(《纲要》强调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为发展而评,以评价促发展”)、研究现状(我国鲜有操作层面上的研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开展幼儿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的原因。然后,她简单介绍了通过对美国的“作品取样系统”进行本土化形成的幼儿发展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动作、语言、情绪与社会性、数学、美术等五大领域,每个领域划分为小、中、大班等三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有幼儿发展指引及检核表、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发展综合报告等三个子系统。最后,她分别举例说明了进行幼儿发展性评价的过程。其一,针对发展指引及检核表的子系统:规划观察的内容与方式,进行观察记录,进行检核表评并备注。其二,针对幼儿成长档案的子系统:确定评价领域的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规划活动,收集分析档案,确定随后的教学计划,与幼儿及家长分享。其三,针对发展综合报告的子系统:回顾一个学期收集的资料,作出等级评价,撰写评语。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田瑞清老师作报告
李晓巍副教授对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下半场的五位报告嘉宾分别从儿童的社会行为、道德发展、情绪发展、认知发展以及幼儿发展评价等多个方面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从中大家得到了一定的收获和启发。
最后,李晓巍副教授作为本次会议最后一个分论坛主持人,代表学前教育研究所向参加本次大会的所有与会嘉宾、专家领导、前辈、老师、校友和报告者致谢,感谢他们对此次论坛和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力支持,并期待能够再次共襄盛会。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