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生园地 »菁菁学子 »团学风采 »社团

【教育学社】“城市化中的农村教育:微观思考”讲座活动顺利开展

学生办公室

2019-06-10

277


201967日晚,“城市化中的农村教育:微观思考”讲座活动在生一教室成功举办。曾晓东教授以微观的视角、从实际出发,与同学们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教育的现状、研究理论及反思。讲座主要分为逻辑起点、两个案例、解释和理论冲突、设计和政策张力四个部分展开。

 

1 曾教授热情洋溢的讲解

 

讲座的开始,曾晓东教授阐述了农村教育的内涵已经从短缺界定为不良环境,具体而言,农村教育的资源不是问题,而生活环境和同伴的影响是关键,所以,农村教育已经变成了人口中,生活环境比较糟糕的群体的教育,农村教育的目标能否从升学教育转变为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等现实的目标progmatic strategy)。

接着,曾晓东老师分享了她在一线调研过程中两个农村学校的案例,以及从两个案例中生发的一些思考,其中一个学校秩序感非常强,中考成绩也很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是他们每一个班都有一个艺术的特长,整个学校都以足球为特色。那么对于一个选择体操彩条艺术的班级来说,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们是不是会感到不舒服?整个学校都要求进行足球运动,对于女孩们是不是又适合呢?那这样的秩序、约束与裹挟是不是压制了孩子们的自由,违反了教育者心目中的理想呢?另外一个学校是蒙古族学校,2/3的孩子都是寄宿生,40%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6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并不那么容易,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学习,甚至不愿意在学校里。于是校长在教授的帮助下,让同学们开展自主活动,板球、花样篮球、滑板,增加他们在学校的自由时间,让他们愿意留在学校,以此减少他们成长中的风险。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对孩子们应该达到的认知要求也相对应的降低了,这是不是另一种不公平。

 

2同学们认真记笔记

 

教授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对比,提出了一些问题,宏观意义上的公平实现了之后,微观视角下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不公平要怎么弥补呢,要如何描述与反思呢?服从和规训,个性和自由,如何在农村教育中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深度解析了规训与惩罚的权力结构和历史演变,又提到了布尔迪厄《实践的逻辑》中关于关系、资本和场的思考。这些理论都让我们深化对于教育公平的思考,让我们理解在微观实践层面上,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学校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习俗和社会情感方面的作用。

但理论的理想与实践的问题,又存在着隔阂,案例一学校的教育是否式非自有的教育,案例二中的教育是否式打折扣执行教育规范,非洲裔美国学生的教育是否在强调歧视的合理性。这种隔阂不仅冲击我们的理论与信仰,还与现实的政策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张力。这提醒着我们,教育的研究是建立在实践感知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批判研究,并且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感知的层面上,更需要在更深入的层面理解,将其抽象成一种的理论。

 

3 同学提问

 

最后四位同学针对讲座中的感悟与思考,分别对支教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援助;农村家庭的孩子如何发展、如何克服内心的挫败感;所谓“县一中”策略是否真的有效及家庭的隐性影响造成不平等固化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提问,曾晓东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地解答。

讲座结束后,还有很多同学纷纷上讲台请教教授,共同探讨此次讲座的话题。

 

4 讲座后合照

 

本次讲座让同学们从微观的视角,对农村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为农村教育的社会调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性的建议。



撰稿/何歆怡

摄影/何歆怡

教育学社

2019.6.7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