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简讯

京师教育经济微观调查与实证研究论坛(第十五期)“社会分层、课外教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成功举办

学术科研

2020-11-27

590

20201124日晚上7点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与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京师教育经济微观调查与实证研究论坛(第十五期)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地点为英东楼454会议室,线上为腾讯会议平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教授应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邀请,开展了题为“社会分层、课外教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的学术讲座。此次活动由胡咏梅教授担任主持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教授

吴愈晓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职业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学定量方法等领域研究。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社会科学研究(Social Science Research)》《中国社会学评论(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教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他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领军人才,2016)、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7-2020)。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发展研究》和《中国社会学评论(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杂志编委。

 

线上及线下老师、学生认真听讲

近年来,随着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到学校之外的学科类或兴趣类培训活动中。吴愈晓教授从我国日益流行的课外补习市场出发,引出中国教育的两个矛盾及其后果,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以及应试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之外成了教育竞争的重要战场。他还进一步介绍了校外培训市场概况,由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谁更可能参加课外教育(学科类和兴趣类)?是否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2)课外教育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学科类和兴趣类的影响是否不同?(3)课外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会产生什么后果?

接着,吴愈晓教授分享了校内外教育与不平等再生产、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社会分层与课外教育参与、课外教育与学业表现、课外教育与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课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六大方面的文献综述,并提出三大假设:(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可能参加课外补习班或兴趣班(2)课外补习班提升认知能力测试得分和考试成绩;课外兴趣班提升非认知能力(3)课外教育加重学习负担,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后,他介绍了数据、变量和方法,分享了描述统计结果和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结果表明:(1)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一半的学生参与了各类课外补习班或兴趣班;(2)课外教育活动参与具有明显的阶层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孩子参与课外教育的几率越大;(3)课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且不同类型的课外教育的效应有差异,学科类的课外教育对考试成绩有提升作用,但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没有影响,而兴趣类的课外教育对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没有帮助(甚至有负面的效应),但对青少年多个维度的非认知能力有显著的正面作用;(4)学科类课外教育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负面的影响。最后,他还进一步讨论了青少年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课外教育的两面性,指出课外教育对教育机会和社会不平等的长远效应,校外的教育竞争可能成为不平等再生产或加剧的机制,增加社会阶层固化风险。

演讲之后,吴愈晓教授还与线下以及线上师生围绕此次讲座内容展开了互动交流,大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进行问题探究。一些老师和吴愈晓教授探讨了不同兴趣班会产生不同效应、成绩可比性、成绩要不要分科、如何解释参与兴趣班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成绩和认知能力的交互效应、政府学校有何作为来减少校外教育导致的教育差异等问题,一些学生向吴愈晓教授请教在线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非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等问题。

 

互动环节,大家积极发言

最后,胡咏梅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吴愈晓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北师大访问交流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他所做的精彩分享!期待吴愈晓教授来北师大做更多的学术分享。胡咏梅教授还对线下和线上200多位师生积极参与今晚的讲座活动致以谢意。至此北师大教育经济研究所京师教育经济微观调查与实证研究论坛(第十五期)圆满结束,老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

 

师生合影留恋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