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最新动态

“为每一名儿童创造最佳起点:优质学前融合教育支持途径” 中英学术对话论坛顺利举办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

2021-03-30

7

2021北京时间322日晚上6点至8,由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主办的为每一名儿童创造最佳起点:优质学前融合教育支持途径中英学术对话论坛在云端开幕。本次学术对话论坛由英国苏格兰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协办,旨在促进中英双方在学前与融合教育相关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学术对话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高校学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生等近33人,就学前与融合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师教育、课题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邓猛教授和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王宇琛博士共同主持,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院长Ian Rivers教授、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Linda Brownlow女士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凯教授相继致辞并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image.png

中英学术论坛开幕式嘉宾致辞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院长Ian Rivers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儿童教育方面,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有许多致力于儿童和青少年研究的研究中心,包括苏格兰国家语言中心、苏格兰中小学孔子学院、苏格兰国家儿童关怀和保护中心等机构,因此思克莱德大学与中国学者及实践工作者有着共同的利益。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双方创造更多交流和借鉴经验的机会,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Linda Brownlow女士提到,在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之下,组织和进行本次中英学术对话论坛十分不易。她指出,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作为苏格兰地区教师教育的领军高校,期待能和北京师范大学展开更多形式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新的国际教育合作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凯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首个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的高校,对中国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的作用。他强调,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教育研究与教学创新的先行者,致力于其他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他相信,本次论坛将为中英双方构建良好的对话和交流平台,推进学术研究与知识交流的创新及国际合作,为更多的儿童与家庭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随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研究主管Edward Sosu博士、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Claire Cassidy博士、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国际发展主任David Roxburgh先生、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主管Lorna Arnott博士分别就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的学术研究、知识交流和国际交流状况、学前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凯教授也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主管Lorna Arnott博士介绍了英国苏格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邓猛教授介绍了中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状况,标志着本次中英学术对话论坛的正式开启。

分论坛一: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学者研究分享

2021年北京时间323日晚上6点至830分,来自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的10名教育专家学者围绕童年与游戏”“我们一起成长”“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image.png

第一场分论坛嘉宾发言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知识交流领衔教师Deirdre Grogan进行了题为游戏教学法:三个关键词的演讲。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在2017年至2020期间邀请幼儿园教师选出关于游戏教学法的三个关键词,构建了有关游戏教学的模型。她指出,教师要注重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保儿童能够完全地沉浸于游戏过程;儿童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各种游戏材料进行互动,通过自由探索和这些材料建立关系;尝试和实验不仅能够启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交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主管Lorna Arnott博士进行了题为多模态的生活世界:儿童电子游戏探究的演讲。她调查了教师、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人士的看法,探索儿童与电子游戏的关系。她发现,儿童与他们的电子设备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儿童能把自己的理解和经历融入于和机器的互动中。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师Nicky Shaw进行了题为儿童情绪调节与支持的演讲。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围绕如何帮助儿童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了多轮行动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有效帮助儿童调节情绪和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五个步骤:观察并留心儿童的情绪;将这种情绪视为我们与儿童交流并进行教学的机会;认真倾听儿童内心真实的感受;帮助儿童给他们所感知的情绪贴上标签;引导儿童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高级教师Jenny Carey进行了题为思克莱德三领域模型:一个支持儿童专业认知与行动的工具的演讲。她将包含认知技能与知识、文化与社会认知、读写与学习能力在内的思克莱德三领域学习方法应用于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促进儿童和文化及社会认知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真正落实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John Davis教授、Zinnia Mevawalla博士和王宇琛博士进行了学前儿童社会融合的演讲。他们的研究关注教育中的社会公正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排斥或不平等,致力于与儿童、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开放、包容和公平。Zinnia Mevawalla博士指出我们成人在与儿童互动时应倾听和关注儿童的行为,给予儿童真正的尊重;John Davis教授发现优美的空间设计和弹性的规章制度能够支持早期儿童教育机构人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并提出建立公开的反歧视价值观念;王宇琛博士指出,教师在进行融合教育实践时应倾听与信任儿童,使用多种创新的且对儿童友好的方法,并及时反思教育教学,最终在不断的行动与反思中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Jonathan Delafield-Butt教授进行了题为自闭症患者的脑干运动障碍:基于智能设备的评估的演讲。他的研究团队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发展,将脑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与工程科技相结合,以自闭症儿童的肢体运动为出发点,通过智能设备测量和收集自闭症儿童的运动数据,从而构建模型并帮助临床医生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幼龄儿童潜在的自闭症倾向。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Kate Wall教授进行了题为看看是谁在说话:激发、倾听和支持幼儿的观点的演讲。她研究了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声音,提出了八个儿童声音所传达的含义:定义、权力、融合、倾听、实践和空间、途径、过程与目的。她指出,成人在与儿童进行互动时,理解儿童的声音并延续与他们之间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随时回顾并更新对儿童声音的理解与方法。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Claire Cassidy博士进行了题为儿童哲学思考的演讲。她介绍了儿童哲学的起源,并分享了自己在儿童哲学领域的探索。她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发声的平台,鼓励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决定的能力,促进儿童成为积极而有想法的公民。

分论坛二:中国学者与实践工作者研究分享

2021年北京时间324日晚上6点至830分,来自中国的10名高校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特殊教育政策发展”“融合教育实践”和“实践工作者观点与区域经验分享”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邓猛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特殊与融合教育的发展”的演讲。邓猛教授结合相关调研数据和政策文本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介绍了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融合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中国未来将会探索出为特殊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本土化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陈莲俊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新政策的前景:理解2020年国家政策方针”。她从《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等政策文本的分析出发,指出明确地方政府职责、推动资源支持网络建设、建立包容性的校园环境、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加强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合作将会成为政策发展新方向。

 

image.png

第二场分论坛嘉宾发言

 

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李欢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学前特殊儿童的早期读写能力教学”的演讲。她从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等四个部分展开了分享。她的研究考察了直接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混合教学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读写技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相比其他方法更能提升儿童的读写技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颜廷睿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学前融合幼儿园中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演讲。他从家长参与的定义、幼儿园中家长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家长在参与子女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角色转变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并指出家长与教师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彭兴蓬副教授进行了题为“为中国学前儿童设计有效的融合教育课程”的演讲。她提出应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设计弹性化的课程,采取学习通用设计原理、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并形成家庭、普通儿童及家长、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效果。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琳琳讲师进行了题为进行了题为“利用戏剧活动促进特殊幼儿的同伴接纳”的演讲。她的研究表明,教育戏剧对同伴接纳整体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能够帮助特殊幼儿从消极接纳类型组进入积极接纳类型组,提升特殊幼儿的受欢迎程度和同伴交往质量,改变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理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孙颖主任进行了题为“提升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质量的北京经验”的演讲。她指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准入”“参与”和“支持”三个方面。其中,“准入”意味着学前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参与”意味着特殊儿童有意义地参与学校生活;“支持”意味着完善校园的无障碍设施与提供专业教学服务。

北京市海淀区特教研究指导中心王红霞主任进行了题为“学前特殊幼儿的综合评估与活动设计”的演讲。她从“如何逐步从特教班融入到幼儿园”“如何评估特殊幼儿的能力”“如何为特殊幼儿设计适合的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海淀区在学前融合教育方面的实践,并提出未来应从“渐进式”融合转向“生态化”融合。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玉影老师进行了题为“普通幼儿园融合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与探索”的演讲。她以厦门市海沧新阳幼儿园为例,从目的、措施、反思等方面介绍了该园学前融合教育探索的过程。她提出应围绕儿童的特质和教育需求,从观察评估、课程调整、教学改革等方面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实践。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蔡蕾园长进行了题为“奇色花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推广经验”的演讲。她介绍了幼儿园的学生情况、办学目的、融合实践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支持幼儿园发展的相关专家和组织进行了感谢。

分论坛三:中英研究生论坛

2021年北京时间325日晚上6点至830分,来自中国和英国的13名研究生进行了3分钟学术主题演讲,并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和汇报研究课题。

image.png

第三场分论坛嘉宾发言

首先,来自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的6名研究生进行了主题演讲。Loreain Martinez Lejarreta发表了题为支持儿童批判思维发展:我们来玩侦探游戏吧?的演讲。Nicholas Novignon发表了题为融合教育:探索融合小学教师实践的演讲。沈迅柔发表了题为学前教育中的家长参与:来自苏格兰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儿童、家长和教师的观点的演讲。Rehab Agzagee发表了题为早期教育中的合作式引导游戏的演讲。Yueling Chen发表了题为中国广东地区私立英语培训机构的有效性研究的演讲。Charlottee Allan发表了题为婴幼儿戏剧——无与伦比的同理心的演讲。紧接,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的7名研究生进行了主题演讲。马滢发表了题为中国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的演讲。侯雨佳发表了题为残障儿童小初衔接中的家长参与的演讲。赵勇帅发表了题为残障学生的身份整合的演讲。汪甜甜发表了题为融合学校中新手支持教师情绪与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的演讲。谢正立发表了题为从普通教师到特殊教师:中国融合学校中资源教师的角色转变的演讲。冯秋涵发表了题为访谈特殊儿童的创新方法的演讲。朱涵发表了题为中国学前融合幼儿园中的家园合作的演讲。

随后,13名研究生被随机分成了3个小组,合作进行研究课题设计。各组研究生们在30分钟的时间内围绕选题名称、选题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创新点及应用价值等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形成了“自闭症儿童与教师的师生互动:来自三个地区的比较研究”“打破成人参与创造性游戏的障碍”“早期融合教育和资源中心的使用”三个课题设计。最终,经过研究生们的方案分享和自由投票,“自闭症儿童与教师的师生互动:来自三个地区的比较研究”获得了最佳设计奖。

为期四天的中英学术对话论坛共吸引到360人次在线参与演讲与讨论,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研究生的精彩发言得到参会者的热烈响应和好评。本次会议不仅加强了北京师范大学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有力地推动了中英双方在学前与融合教育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交流,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