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生园地 »荣誉殿堂 »个人荣誉

毕业留声机丨甘露:虚一而静,专心有恒

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1-07-01

90

image.png

优秀毕业生:甘露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毕业去向:深圳外国语学校就职 

1.    回顾研究生生活,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或改变是什么?

最大的收获是:刚入学时,与身边很多有过工作经历再来读研的优秀同学交流,发现他们大都是带着在一线教学中遇到解决不了的教育问题而开始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开始了深度的审视自我,并开始端正态度,思考自己要深挖钻研地理教学领域、教育教学领域、班主任工作领域、学生心理等领域哪些问题;此前的我,一直认为自己连这教育研究的门槛都没迈入,甚至都没有明确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规划。抱着这种态度,我终于明确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且想要在两年专硕生活中解决的教育问题。通过跟随导师和地理学部其他老师做了很多项目,且面试应聘上本科生课程助教一年的生活,让自己忙碌起来,在北师大丰富资源的高平台上,不断实现给自己设置的一个个小目标。

最大的改变是:自己做事的预期值降低了很多。当把自己的预期值降低之后,做事过程中,很多不期而遇的东西都变成了惊喜和意外收获。比如参加全球48H比赛并不是为了拿奖而去,而是为了了解未来未来教育到底是什么,一路走下去,都很欢喜自己一直在接受新东西,这期间遇到的有爱给力的队友以及最终的成绩都成为了我的意外收获。这也让我变得更加注重过程,而不再过度苛刻自己,为追求完美结果而整日紧张兮兮。刚入研究生生活那会儿,我是个很容易给自己设很高标准很高要求的人,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我总有很高的期待和标准,又很完美主义,就算结果是顺利完成的,我也总是很不满意,虽然说不满足的心态能够让自己不断的在追求更好的路上努力,但是高标准也会把自己弄的很累,还会把周边的合作伙伴也弄得很累,实际的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压力,适度才是合适的。 

2.    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实习,您在哪方面经历过印象深刻的事/感动的事/遗憾的事?

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参加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的全过程,最终以个性化教育主题的第一名拿到了铜奖(全员并列第三)。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对于未来教育将会如何演变、如何发展,我一直都非常有兴趣;研究生学业学习期间,在教育学部老师们开过的课堂中,我们曾经钻研过未来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等话题,开始了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初赛组队时,基于对未来教育设计的思考,报名了初赛,开始找队友,非常幸运的遇见了其他五位小伙伴,两位来自北理工,一位来自北邮,还有两位跟我一样来自北师大。初赛备赛时,多达每周四五次的线上腾讯会议,每次都长达近2小时,历时两三月。设计方案无数次推翻重来,无数个设计思路从根本上被否后从头再来。一起撰写项目书、做竞品分析、商业计划书、案例展示demo、钻研那些对我们教育学专业同学而言,非常陌生的“设计方法论”的东西。刚好初赛时间赶在我教育实习的910月,也是求职招聘季,无数次都是在高铁上、赶飞机的路上与伙伴们开会讨论,多次担心自己因为实习和求职耽误小组的进展,想要退赛,都被他们拉回来,并和有爱的他们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感动、感恩、感谢。决赛那两天,48H小时不眠不休,完成最终教育产品的设计,并全英汇报交流。和组员们丰富完善产品,对教育技术、教育设计、产品落地进行无限畅想。整个过程,加深了我对于组员专业(如STEAM教育、蒙特梭利教育学等)的理解,也大大打开了我此前作为学科教学老师的拘囿视野,此前我认为只需要深挖地理学教学的东西就好,而忽略了教育是个整体,素养培养也是综合性的。

印象中比较遗憾的事情是学生工作方面。虽然我们最终还是拿到了七一表彰的优秀党支部。但是因为班级情况的特殊性,五大基础学科专业组成,课程不一样,导师不一样,专硕不提供住宿(住昌平、自己租房等)、两年很短又有教育实习大家分散全国各地、又遇上疫情,大家常常是聚少离多,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开展线下活动,导致我们支委有很多有趣的点子都没有实施,而且大家的交流也都很散。也总觉得自己作为班级党团干部的领头羊,好像并没有给到大家对我们集体“专一男女”的特殊记忆点,还是希冀时即将毕业走向全国各地,继续在教育行业发光发热的大家,今后也能追忆起“专一男女”曾是个优秀的集体,虽聚少离多,但仍然经历了不平凡的两年,散做了满天星的我们,曾聚是一团火。 

3.    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就业呢?

首先考虑到读博对我而言的性价比。根据我自己的了解,我们专业如果要继续深造读博,导师们通常会比较看重有在一线教学中的经验,我觉得目前的我还不够,我还没有积累足够的问题。我还需要到实际的一线教学中去感受,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才能让读博更有意义,而不是单单为了那个文凭而读。我的设想是,如果今后还有读博的打算,能够在读博期间真正去解决自己在一线中学地理教学中遇到的教育问题,钻的更深,研究的更透彻。希冀自己能够充分明确了读博的目的和需求之后,再考虑读博的具体方向,以及读博的类型。第二点考虑是我觉得找工作和教育实习不冲突。专硕的教育实习正好在我们的求职季,在充分近距离接触中学教育环境氛围的条件下,更加深了我打算直接就业的选择。第三点是我对就业行业的选择。因为有过每年都担任重要学生干部的经历(班长、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在研究生刚入学时,有想过择业在高校当辅导员,后来通过比较自己“在北师担任本科生课程助教、开展学生党务工作”以及“在中学教育实习、做中学的教学改进研究”的两段经历,再通过多位北师辅导员老师对我的心灵交流,最终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走向中学教育行业,性格上,专业上都是。第四点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我本科读的是地理科学(师范),有过两段在高中教育实习的经历(实习班主任、实习地理老师),与中学生的交流相处,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想要站稳讲台、走入中学教育行业的决心。第五点是自己专硕两年在导师的引导下,做了很多联系一线中学教学的研究工作,比如教学改进、研学设计、教学评研究都是与中学地理教学息息相关的,在充分扎实我的基础,为直接走上就业岗位做足准备。 

4. 研究生学习期间,是否就有明确的就业意向?为此做出了什么准备呢?

是的。首先是信息收集方面,我去听了各种求职讲座(本校的、外校的、机构的),同时通过豆瓣小组,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各种渠道关注各种信息,此外会将意向学校官网置顶,翻看往年招聘公告,针对性的做足准备。第二方面是城市选择,我主要与长辈(导师、父母)交流,听听他们的建议,同时结合自己对城市的熟悉、喜好,在纠结的时候绘思维导图,权衡利弊,将意向从强到弱进行排序。第三方面是模拟面试,我在班级中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一起组建了求职互帮互助小分队,共享招聘信息的同时,一起约着练习(结构化面试、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等),互相提意见完善,一起进步,最终一起成功上岸。第四方面是模拟笔试,我会利用往年真题以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我是从研一下学期末开始的,开始得有些晚,我们班其他学科专业的同学早在刚入学时就开始了每天的刷题计划,彼此间也会经常交流动态,然后互相勉励。第五是整理题录资料,我主要是广泛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自己的有道云题库资料,随时翻出来看,具体包括教研论文、教育综合、心理学综合、班主任工作、教师管理、教育政策;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等。第六方面是巩固扎实基础,其一是专业基础,(例如我是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的,就是关乎中学地理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尽可能的完备自己的教学设计资源库,其二是扎实自己的师范技能基础,说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案设计、学案设计等等。 

5.    对于今年非常流行的内卷,您在研究生期间感受到过吗?是如何应对的?

研究生读书期间感觉还好,只在找工作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感受,名校优秀毕业生之间的角逐,让想上岸名校成为了不小的挑战。我觉得应对方式有二,第一是做足准备工作,专业能力是我们能否有底气的资本;第二是摆正心态,做好自己,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和亮点。 

6.    如果可以回到刚入校的时候,想对那时的自己说些什么?

亲爱的,你大可以降低的自己预期,让一切的不期而遇都成为惊喜。 

【快问快答】

1.    三个词概括师大印象?

 大气、大美、大师云集

2.    师大最美的地方是哪里?

春天,操场边的满墙蔷薇

3.    在师大必须要做的事?

与木铎有一张合影

4.    毕业之际,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

抛却浮躁,心有山海,静而无边。预祝师弟师妹们研究生生活诸事顺愿!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