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暑期夏令营】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教育学原理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成功举办
教学办公室
2021-07-07
6153
2021年7月2日至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主办的第六期“思想的原野”全国教育学原理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在“云端”成功举办。本次夏令营录取正式营员共50名,来自全国各地39所高校。
图1 开营仪式营员合影
2日上午8时暑期夏令营举行开营仪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教授、三位学科带头人檀传宝教授、余雅风教授、康永久教授出席开营仪式,程猛老师主持仪式全程。老师们首先向本期营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殷切的期望。檀传宝老师借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呼吁同学们在这个青春的年代,以青春的力量在“思想的原野”这个青春的平台上撒欢驰骋。余雅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做研究不但要有对待学术的这种追求和积极的态度,还要有必要的知识积累,一定的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呼吁大家能够在教育学的领域潜心钻研,碰撞思想。康永久老师期望大家可以放松心情、抛下功利心,在教育基本理论的领域中产出思想,焕发层出不穷的创新力。三位老师致辞后,余清臣老师介绍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各个学科方向的情况,并对一年一度的“思想的原野”暑期夏令营进行了介绍,强调“思想的原野”崇尚智慧、活力、风采,并挑战思想上的深度、厚度与速度。
图2 四位老师致辞
接下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11位老师为营员们带来了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涵盖了我院教育哲学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人类学、德育原理、教育政策与法学等研究方向,讨论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讲座形式多元,营员们互动积极、讨论热切,在教育学原理的思想原野上尽情奔跑。
7月2日10:00-11:30,余清臣老师向学员们介绍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并分享了最新研究“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创新”。余老师指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需要进步,并从人文化教育基本理论中的技术缺位问题娓娓道来,引发同学们关于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相关思考,关涉教育实践技术化中的典型问题与限度。
图3 余清臣老师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创新”的学术报告
下午2:00-3:30,丁道勇老师通过讲述调研教学一线的案例,鼓励大家通过广泛、深入地阅读教育学专著,借由他人的思考成果深化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当下很多对于教育的讨论中所使用的概念与词汇已经背离了它们原本的含义,在对于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时有必要厘清,通过思考教育、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本质推动专业学习。
图4 丁道勇老师题为“蛊惑人心的教育理念”的学术报告
下午3:45-5:15,程猛老师以博士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为例,从选题、研究过程、后续影响和相关讨论等方面分享了对叙事研究的一些理解。程老师认为叙事研究是一场学术探险,是迈向未知问题领域和复杂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也可能成为一种自我和社会疗愈。
图5 程猛老师题为“作为探险与疗愈的叙事”的学术报告
7月3日上午8:30-10:00,檀传宝老师的演讲“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系统论述了在物质逐渐丰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个体生活逐渐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实践活动中自觉建立审美标准、确立教育美学观的时代意义。其核心观点——教育的美感,既是德育的必需,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需,更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引领个体创造力培养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教育路径,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
图6 檀传宝老师题为“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的学术报告
10:15-11:40,王啸老师通过讲解《四书》之中的教育意义,对孔孟等先贤的思想进行了阐释,提出培养“君子公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概念进行辨析,并呼吁学员们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图7 王啸老师题为“作为君子之学的《四书》”的学术报告
下午2:00-3:30,张莉莉老师带来了题为“女童教育:回顾与展望”的学术分享。张莉莉老师梳理了中国女童教育的历程,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介绍了女童教育项目实践的成效与展望,指出女童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着眼于环境的系统干预,关注社会性别问题,通过外部榜样引领、内部自我赋能来增强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图8 张莉莉老师题为“女童教育: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3:45-5:15,王曦影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校园欺凌的研究与实践”。王老师回顾了我国校园欺凌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从一项预防校园欺凌的行动研究出发,介绍了一种学生主体、社工参与、同伴互助、关注性别因素的预防欺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从群体文化的理论角度关注同辈群体中权力不对等的形成,关注城市和乡村学校校园欺凌呈现的不同样态,由此透视底层青少年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过程。
图9 王曦影老师题为“校园欺凌的研究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7月4日8:30-10:00,康永久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的学术报告。康老师从当下回归自然的城市中心主义教育批判入手,重新审视卢梭、裴斯泰洛奇、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并由伯恩斯坦可见教学法与不可见教学法的分类,进一步引申出帮助底层群体打破再生产系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反思不可见的、具有城市精神和神韵的教育学,以此推动乡村学生的成长。
图10 康永久老师题为“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的学术报告
10:15-11:40,林可老师分享了当下热点议题——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题为“青少年媒介文化的‘争议性话题’教学”的学术报告。林老师从“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德育还是智育范畴”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当下青少年媒介文化的诸多典型案例,阐释了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须直面青少年网络文化中与伦理、价值、道德相关的争议性问题,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以及道德推理、价值选择、关怀共情等能力,并为学校教师提出一系列开展争议性话题教学的原则建议和可操作策略。
图11 林可老师题为“青少年媒介文化的‘争议性话题’教学”的学术报告
下午2:00-3:30,刘水云老师讲述了自新自由主义思潮发展以来,大学逐渐具有了“第三使命”,和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受到来自外部的问责逻辑影响的现状。大学目标出现不确定性,盲目追求量化考评指标的问题,导致了大学偏移其应有的发展路线。当下之务是应重申大学的社会责任,促使大学内部的学术创新力、教育教学能力增长,并与外界社会良性互动。
图12 刘水云老师题为“问责时代重申大学的社会责任”的学术报告
3:15-5:15,班建武老师带来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原则”的讲座,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对劳动及劳动教育进行重新的界定,强调新时代要 关注劳动教育之于人的存在性价值。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面,要遵循目的性、教育性和系统性三大原则。
图13 班建武老师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原则”的学术报告
在丰富的讲座安排之余,为了缓解营员们的压力,提供多元的沟通与交流平台,7月2日晚邀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5名在读研究生,2019级叶壮、赵新生、杨亚雯、李美仪,以及2020级戴子涵向各位营员介绍了各个学科方向的情况,营员们就师大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与学术发展与师兄师姐们交流互动。
图14 师兄师姐交流会
7月3日晚,营员们组织开展学术沙龙,4名主持人、15位发言人和25位点评人均由营员自主报名产生。沙龙第一个分论坛聚焦“与经典对话”、“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个分论坛聚焦“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教育学的想象力”。在两场沙龙中,营员们交流读书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学术场所内卷等教育现象与话题热议不断。
7月4日,林可老师主持结营仪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班建武教授发表结营总结。班老师高度肯定了学员们在教育学原理专业层面所展现出的抱负、情怀、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也对学员们在夏令营中的深度思考与积极交流表示赞赏与钦佩,并期待同学们能够带着这三天的回忆与思考,继续在教育思想的原野尽情驰骋。
图15 结营仪式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