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简讯

纪念黄济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教育哲学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

2021-07-20

1693

2021年7月20日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哲学学科创建者黄济先生的百年诞辰。为进一步缅怀黄济先生宽厚的人格精神、学习黄济先生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深入研究黄济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的“纪念黄济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教育哲学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图片1.png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杨银付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王守军副校长,人民教育出版社郭戈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黄济先生家属代表黄小枚女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书记施克灿教授等特邀嘉宾,以及来自全国教育哲学领域的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等学者代表和黄济先生的学生代表共50余人。本次会议的开幕致辞环节由施克灿书记主持。

王守军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黄济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认为黄济先生为中国教育学科和北师大教育学科发展所作出了杰出贡献,完整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体现着“四有好老师”与“大先生”的价值情怀。他期待此次会议通过深入探寻黄济先生的教育人格、学术思想和精神世界,传承以黄济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家国情怀,从一流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早日实现建成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构想。

 图片2.png

朱旭东部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黄济先生思品、学品、师品、人品的高度赞扬,强调主办此次纪念性研讨会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发展以黄济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毕生建设的教育学科、教育学原理学科,使其能够在新时代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成为新时代北京师范大学一流教育学科的强大基石。他认为要学习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探索上质朴、沉稳、大气的精神,传承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扎根中国传统学问、面向广大教育实践领域的整体学风,努力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大格局和高境界发展。

 图片3.png

石中英教授在致辞中认为,黄济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和引领者。他自觉承担教育哲学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任务,撰写出我国新时期第一本教育哲学教材;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哲学的新体系;努力开展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转化;大力倡导并积极支持成立中国教育哲学的学术组织,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学术发展和国际交流奠定了组织基础;真诚关心和悉心指导教育哲学青年人才的成长,为我国教育哲学事业发展培育了一支骨干力量;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并提出了古今贯通、中西会通和知行合一的研究路径,彰显了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意识、实践逻辑、辩证精神和文化自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哲学思想遗产。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给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教育哲学学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应用古今中外的哲学理论和方法,继承黄济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学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和人格风范,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这是我们对黄济先生最好的纪念!

 图片4.png

顾明远先生在嘉宾发言环节中首先回顾了黄济先生生前对自己的重大帮助,称赞黄济先生不讲名利、不计地位的为人处世态度。他把自己对黄济先生的印象凝炼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开拓者;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奠基人;学贯中西、文通古今,淡泊名利、敦厚博学、为人师表,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图片5.png

杨银付秘书长称赞黄济先生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质的“大先生”,建议大家学习黄济先生坚守初心、立德树人的品质,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知行合一的学风,崇教爱生、师者仁心的治学之道,以及正直谦虚、率直本真的为人。

 图片6.png

郭戈总编辑指出,黄济先生不仅是学问上“经师”,也是树德立人的“仁师”,黄济先生是一位慈祥可爱、令人敬重的学者,是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图片7.png

裴娣娜教授褒赞了黄济先生在研究思想上可贵的与时俱进精神,回忆了黄济先生在理论学习与教育实验研究中对自己的帮助与指导,表达了感动的心情与诚挚的感谢。她指出,黄济先生是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家都要以黄济先生为楷模,“真做学问、做真的学问”。

 图片8.png

王坤庆教授分享了与黄济先生的交往故事,赞扬了黄济先生勉励后生、砥砺后学的为师品格,感恩黄济先生在自己学习与发展上的重要引领。

 图片9.png

黄小枚女士追忆了父亲黄济先生生前的坎坷经历以及不变的从容和淡定;她讲述了与父亲相处的点滴,称赞他是一个做事细致、处事幽默、生活节俭的人。“父亲捐献了眼角膜,使得两个盲人重见光明。”黄女士在分享父亲生前遗愿时情不自禁地哽咽,表示父亲在为人处世和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都永远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重要标杆。

 图片10.png

在上午第二场的嘉宾发言中,各位发言嘉宾回顾了黄济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治学精神、追忆了与先生的相处点滴、肯定了先生的人格与学识。这个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主持。

郝文武教授指出,黄济先生作为教育学学科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带头人,真正地诠释出了教育哲学的真谛——爱智慧、爱学科,无论是从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展现了对教育时代发展需求的深刻把握。于伟教授肯定了黄济先生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品质对后辈的深刻影响,他认为黄济先生的为人作风、学术探究之风,都将成为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檀传宝教授称黄济先生对弟子之爱是“对所有人都最好”。他称赞黄济先生有最纯粹的革命情怀,特别强调劳动人民,体现着对劳动人民最强烈的感情。他认为黄济先生以平实的语言诠释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这是难能可贵的。马凤岐教授回忆了与黄济先生的交往中体会到的先生对学生的真爱之情,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对学生、对学术都非常谨慎。他认为黄济先生是追求真理的典范,是终身学习的榜样。李曼丽教授通过分享自己与黄济先生的“三书”故事,指出老一辈文人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再次回望的财富,希望学者们继承他们的学识与品质,共同传承老一辈的精神。于述胜教授认为黄济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领袖,为人至诚至善,有着至诚之心,他的学术生涯证明“形成创造力的根本途径,不在技法而在于至诚之心。”王本陆教授称赞黄济先生是教育学的楷模和丰碑,是一座宝库。郭华教授认为黄济先生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学问上都恰到好处,特别指出黄济先生特别讲原则和在大事上能做到问心无愧。

 图片11.png

在下午两个环节的会议报告发言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3位教育哲学领域的专家代表先后发言,阐述了对黄济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对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展望。两个环节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的鞠玉翠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澍教授主持。

迟艳杰教授回忆了曾与黄济先生就中国教育哲学研究根本性问题展开的讨论,认为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奠基者、引领者和开拓者。高伟教授指出,纪念黄济先生有两重意义,怀念老先生的丰功伟章和促进对自己为人为学的不断反思。刘庆昌教授称赞黄济先生是朴素而华贵的人,也是“坚定的人”,是“有为而超脱的人”。舒志定教授认为,黄济先生既尊重历史又敢于创新的气质、兼容并包的整合能力、珍重世界虚心问学的精神品格,都是后人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陶志琼教授肯定了黄济先生对师生间的情感联络的珍视,称之为一位“有温度的生活者”。尚致远副教授指出,黄济先生无论是人品还是学品都是值得敬重的,对他的学习需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

 图片12.png

徐瑞教授追思黄济先生为人之亲切,回忆了读书期间受到先生的良多教导。李润洲教授呼吁作为黄济先生的弟子和后辈的各位教育研究者继承和发扬先生的理性精神。李伟教授认为黄济先生有关师生关系、思与行、学与教、闻和道等的教育思想,都特别值得好好重新思考。苏启敏教授谈到了教育哲学学术研究领域的传承精神,认为今天需要对老一辈先生的为师之道加以传承。余庆副教授回忆了跟随师门梳理黄济先生教育思想时,对老一辈学人教育理论的前瞻性和深刻性的重新认识与深入学习。高洁博士分享了自己与黄济先生的一面之缘,追思与老一辈学人相处时的如沐春风。刘远杰博士认为自己还需要深入到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去,更好地领会老一辈学人的思想。

 图片13.png

会议最后,石中英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举办会议的目的不仅在于怀念黄济先生和老一代学人,也是为了探明中国教育哲学的未来发展。加强对教育哲学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思想研究有利于教育哲学学术研究的接力与传承。黄济先生将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值得后生学习,当代教育研究者也应思考如何传承先生理智的品格,以之为不懈努力的方向。而后,在场代表们纷纷畅谈对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看法与建议:重新梳理教育学学科的课程体系;重视教育哲学领域的高端研究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哲学的课程授课中重视教育哲学思维和能力的训练;教育哲学研究需要向新领域新空间迈进以及与同行深度对话。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