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新闻

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教育质性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分论坛在北师大成功举办

学科建设办公室

2021-10-30

1884

2021年10月30日,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隆重举行,受新冠疫情影响,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融合为导向,采取“线下分布,云端同步”形式,各分论坛分别在主持单位同步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主持“教育质性研究的反思与前瞻”主题的分论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8位嘉宾通过在线方式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124.jpg

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教授代表学院作开幕致辞,对论坛嘉宾和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北师大教育学部一直以来长期支持、参与实证研究论坛,在教育领域实证研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与此同时,对其更深入的探究与反思也需进一步加强,这对教育研究而言是必要的。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志勇教授做了《“神出鬼没”的理论》,以我们如何理解执行研究中的“理论视角”“理论框架”与“方法论辩护”以及“分析框架”和“理论建构”?为核心议题,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与关系。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李健博士和傅王倩博士分别主持了第一组“他们的声音”和第二组“探究与反思”的报告。

广西民族大学王迎春硕士在报告《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政策变迁分析》中,发现不同阶段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各具特点,注重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阶段呈现出以国家领袖为主、党团组织与少年儿童队相结合、个人认知—政策规范式评价的特点;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阶段表现为融入内容延伸为榜样人物选取凸显时代特色、以广播影像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融入方式及个人认知——体验学习式评价;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阶段表现为,融入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融入方式更善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融入评价更倾向于多元评价为主。华东师范大学余沐凌硕士在报告《教师在家师互动过程中对责任的伦理体知》中,以梁漱溟的责任观和伦理观为理论视角,弥补西方伦理理论对我国教师责任问题分析的局限性,试图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师的责任难题,构建教师在与家长互动的独特境遇中通过自我伦理、他者伦理扩展到共同体的体知过程。南京大学郭淑娜在读硕士在报告《戎装褪下笔执起: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探析》中,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发现场域的激变、文化的冲突导致适应问题。不同类型的入伍动机、军营特质以及外部力量的支持,都成为影响某种适应过程产生的重要因素。从困境产生到突围的过程中,退役复学大学生可能会经历以下三个时期:逃避期、悬浮期和突围期。每一时期呈现出的特征可分为逃避型人群、悬浮型人群和整合型人群。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家旭硕士在《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大班建构区研究》中,通过观察、访谈及作品分析发现幼儿已对建构区内涵、功能产生独特而“朴素”的见解,并对建构区各要素产生个性化的偏好——具有互动性、情境性、象征性的要素更符合幼儿的期待,这与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建构区的创设存在错位,因此应从材料、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弥合间隙。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周璇硕士在报告《在时间的困境里突围: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时间压力研究》中,从个体角度刻画分析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求学经历中的时间压力与努力、挣扎,探讨其面临的时间矛盾。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时间矛盾的冲击考验着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韧性。其中不乏“游刃有余者”通过挤压、转移、交换时间来应对时间压力。研究启示院校关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身负时间压力的不利现状,启示教育硕士关注自身调动有限资源并对时间窘境做出积极回应的可能。华中师范大学徐烨佳在报告《大班受欢迎型与被拒绝型儿童同伴交往中沟通行为的比较研究》中,通过个案考察发现,大班幼儿在开放自主的游戏区域主动交流频次相对较高,不同社交地位幼儿沟通模式存在差异。大班幼儿偏好肯定、关注、主动协作型的言语沟通模式和正向、积极型的非言语沟通模式。香港中文大学钟程博士在报告《“深深几许”?对教育研究中“深度访谈”的方法论追问》中,聚焦深度访谈这一被广泛使用且“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提出 “如何理解深度”、“如何抵达深度”和“如何呈现深度”三个“深度”难题,将深度访谈“陌生化”,从“方法论”层面探讨并建构了深度访谈的多元理论范式,动力转化机制和写作形制。北京师范大学的秦思语硕士在报告《质性研究过程中如何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儿童的参与权》中,强调研究者在与儿童共同研究、建构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多途径了解儿童的经验和兴趣,尊重儿童的沉默,保持研究工具的灵活与开放,并适时转换自身的角色身份。尽管研究者努力保障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多种权利,但仍需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研究中进一步让儿童的主体权得以体现,如何推进儿童的参与权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发展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安超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李健博士分别对第一组和第二组进行点评。安超博士从执行研究中的阐释旨趣与问题意思对前四位报告人进行分析点评;李健博士从研究题目、方法的选用、理论视角以及方法论的反思等角度对第二组的报告进行逐一点评。

本次分论坛线上共获得2000多人次的关注,并在讨论区关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研究伦理”“研究中的具体概念界定”等做了深度交流,反映了对本次论坛议题广泛的学术热情与兴趣。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