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预告】海外读博的苦与乐
时间:2021年12月5日(周日),15:30-17:3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 891 885 813)
时间:2021年12月5日(周日),15:30-17:30
平台:腾讯会议(会议号: 891 885 813)
活动概要:
本次活动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学生学术引领与生涯规划系列活动的第一场,邀请了四位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目前正在海外留学的博士生。四位博士生将在本次活动中分享海外读博的体验,包括申请、学术、生活等等,为准备攻读博士和申请海外读博的同学们提供经验参考。
分享人简介:
黄瑞妮,比利时根特大学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Ghent University,Faculty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Sciences)博士研究生,国家公派留学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青春期教育;青少年爱情研究;教育、文化与社会,艺术、传播教学法;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曾作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支教,多次参与中部农村学校支教。博士研究项目题为《Cultiviate the Youth: a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o the Functions of Art Education in China》,代表作品有《“卫生区”的秘密》《爱情是女孩的天花板吗?》。
牛慧丹,新西兰梅西大学教育学院(Massey University,Institute of Education)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社会学。研究主题:新西兰教师专业化在教师组织中的历史演进。研究方法:批判性教育政策分析。博士论文研究聚焦新西兰推行的“明日学校”教育改革。
朱丽,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UC Berkele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就读于Critical Studie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 项目。曾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代表作为《突破再生产:布迪厄理论的另一面》《“芬兰教育神话”的诗学与政治学》。曾担任助教职位教授本科生课程Education in A Global World、负责Chan Fellowship Program的研讨会系列,并担任研究助理职位参与学校领导公平意识研究的相关工作。曾于美国社会学年会进行汇报发言,并且担任美国教育学年会的研究生审稿人。
王伟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University of Minnesot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青年文化研究、农村教育、性别与教育、质性研究方法等。近期研究集中在探讨农村青少年的教育与社会流动,尤其是借鉴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性别研究等多学科视角,理解阶层、性别、空间等因素在农村青少年的教育经历与社会流动中的交叉性。其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教育学报》等学术刊物与著作,代表作有论文 “Foregrounding intersectionality in rural youth’s schooling experiences in China”等。
欢迎参加,欢迎关注我们的后续活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