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专访丨刘梦娇:相信就会看见,努力就会实现
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2-12-14
0
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中共预备党员,荣获2022年国家奖学金。曾获得京师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学年成绩、综测排名均位于学前教育专业第一。
学术科研
主持校级本基课题《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以北师大本科生为例》,参与学工课题《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人际沟通能力:目标、现状及提升措施——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均已顺利结项。
社会实践
加入北师大红十字会,广泛参与“夕阳再晨”“桶前值守”“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曾进行寒假返乡宣讲;曾前往广西百色、四川甘洛进行暑期支教;参与《童玩·同玩——基于幼儿游戏的农村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创业项目。
学生工作
曾被评为学生会优秀成员,现为教育学部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爱的开始辩论队队员;曾任教育学部啦啦操队队长和大学生艺术团礼仪队队员。
Q1:首先恭喜师姐获得国奖,能谈谈您在准备国奖答辩时的心路历程吗?
A1:我去年其实参加过一次国奖答辩,但是没有获奖,当时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我深知国奖答辩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所以当我得知自己今年能够再次参加答辩的时候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但是我觉得自己在竞赛方面有明显的短板,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对获奖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抱着一种挑战自我、观摩学习的态度参加答辩,但最后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我其实是非常激动的。在获奖以后,我收到了许多朋友的祝福,非常感谢一直陪伴和支持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如果没有她们的鼓励和肯定,我也不能获得这次国家奖学金。
Q2:那可以分享一下您获得国奖后的感受吗?
A2:首先是刚刚提到的参加答辩之初的激动,还有获奖后的感激。正如我在答辩当中提到的,国奖于我而言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它肯定了我过去一年的收获,但是我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在之后的学习当中我会不断地鞭策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A1: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专业的热爱。其实选择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就是遵从自己本心的结果,因为我认为学前教育是有生机活力、充满爱和希望的,学前教育的专业课十分有趣,我未来也想继续在这个领域里面发展和探索。在专业分流之前,我参加过一次教育见习,当时有非常优秀的学前教育的师兄师姐来宣讲,他们提到的一段话特别触动我:“等你们这批人成长起来了,可能幼儿园就会有一些变化,可能学前教育就会有一些变化。刚认识大家的时候,本来想的是你们像不像学前人的样子,但现在想的是,未来的学前人像不像你们的样子。你们是要和我们一起,捍卫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尊严。”如果想坚守“崇教爱生,求真育人”和“博学慈幼,正蒙笃行”的教育初心,我们在专业学习中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对自己认识的变化比较小。但是随着成绩的提升,我对自己更加自信,对目标也更加坚定。但我也充分认识到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所以在未来我也会继续保持奋进的姿态,刻苦努力地学习、超越自我。
Q2:那师姐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做到平稳心态、持续进步的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学习上的经验吗?
A2: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唯分数论”的观点,不能过分在意外部因素。分数、保研和奖学金虽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到真知识、真本领。避免内卷和内耗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用外部的标准衡量自己,也不要总是和同伴进行比较,而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多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其次,我们要正确看待得失,既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要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失败,无论成败都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学习上的经验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勤能补拙是良训”。我一直不认为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是一个非常肯吃苦、勤恳踏实的人。上课好好听讲、期末好好复习,这些要求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相信大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Q3:我们了解到师姐不仅在专业课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还参与了许多科研创新项目,请问师姐在这些课题研究中有什么收获吗?
A3:科研是非常锻炼个人能力的,给我带来的提升也是全方面的。从选题到文献综述再到形成研究思路,再到具体的实施和最后的报告撰写,整个过程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也让我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将课内知识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科研技能。更重要的是,参与这些项目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学术规范、科研伦理,培养了我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让我的思维方式更加严谨科学。
Q1:师姐在很多学生组织中都担任了重要的职务,请问师姐是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的呢?这些学生工作经历又给师姐带来了怎样的收获和影响呢?
A1:其实学生工作和专业学习是一样的,都要保持热爱才能够长久做下去。正如我在竞选教育学部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时所说的,“循梦而行,不骄不躁”,做好我热爱的学生工作一直都是我的梦想,所以我在工作当中会保持不骄不躁的态度,尽己所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当然,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学习新技能、迎接新挑战。学生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力的提升,我学会了文案撰写、推送排版这样基础的技能,还收获了组织协调、人际沟通、时间管理能力等等。在学生组织中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和伙伴,也收获了很多知心朋友,他们的鼓励和陪伴支持着我将学生工作做好。
Q2:我们了解到师姐参加过两次暑假支教,请问师姐在两次支教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吗?
A2:我第一次支教去的是黄文秀师姐的故乡广西百色的一所私立学校,第二次去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中学。这两次支教经历是非常相似的,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都是民族地区的中学生,主要的任务也都是备课、磨课、讲课、组织活动,这两次支教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也让我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回忆和亲密的友谊、师生情谊。不一样的是两个学校的学生经济水平差距很大,第一次支教的学校在广西百色,那里已经实现了脱贫,而且我们支教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明显优于大凉山的孩子,这种经济差异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差异。私立学校的孩子明显更加自信,乐于展示自我,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具备了独立做一个比较完善的课堂展示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凉山的孩子,他们在提到烦恼时说的最多的就是穷,他们读书的原始动力也是走出大凉山,用读书改变命运。相比之下,他们的性格更加内敛、腼腆。因此,我觉得当前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仍然非常值得重视。从宏观层面讲,我们要重视地区之间的差异,通过资源的倾斜和扶持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我们教师则要在课堂当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要重视教和学的过程,还要重视教学背后的一些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用爱和关怀温暖我们的学生。
Q1:请问师姐可以描述一下现在的生活状态吗?师姐认为目前这种生活状态符合自己的预期吗,您对未来有什么展望与规划呢?
A1: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忙碌但很充实。因为学业、学生工作还有科研项目都会有很多的任务需要完成,所以非常忙碌。但是我很少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到空虚或者迷茫,因为我一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会为了目标不断地努力,感到每一天都在向它靠近,就会感到很充实。现在的生活状态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但是还有改进的空间。首先我目前的效率比较低,总是熬夜完成任务,希望以后能够做好时间规划,尽量在白天就完成任务,晚上要好好休息。再者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Q2:请问师姐有自己的座右铭吗?可以分享一下吗?
A2:这是我高中的好朋友送给我的一句话:“相信就会看见,努力就会实现”。我在学习生活中也一直践行这句话,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一旦选择了这个目标,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就要立刻行动起来,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Q3:感谢师姐今天带给我们的分享。在采访的最后,师姐有什么寄语或者建议给刚刚起航的师弟师妹们呢?
A3:我前段时间刚好看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虽然时代已经变了,但是这段话对于我们当今的中国青年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意义。希望师弟师妹们都能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要被外界干扰,无论周围是内卷还是躺平,自己都要保持清醒,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做好自己、向善向上。同时,我们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要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承担起中国青年肩上的这份责任,要相信自己、相信光,争做人群当中最耀眼的那一束光。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