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专访丨王辛羽:探寻多种可能性的自己
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2-12-14
0
人物介绍·王辛羽
202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前教育(师范)专业2019级本科生。思想上进、信念坚定,并于2021年12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勤奋笃学,品学兼优,2021-2022学年平均专业成绩91.6分,综测成绩位列专业第一。
学生工作:
于2021年9月-2022年9月任柏年读书协会副社长。任职期间参与组织世界读书日线上读书打卡及好书分享活动、外场活动、板书练习活动等。
于2021年参与的市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多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被评为优秀项目;于2022年参与《D型人格与大学生宿舍关系和抑郁情绪的关系》课题,主要负责质性研究部分;于2022年参与的“探余时·察教改——‘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暑期调研被评为A级。
志愿实践:
于2020年9月-2022年9月加入北京师范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基础教育中心华奥项目、“陇中点魁”暑期支教项目、“莘莘不息”暑期支教项目、“钥匙玩校”暑期夏令营校外志愿活动,曾任中国儿童中心儿童探索馆志愿者。
社会实践:
参与“京彩大创”为霞项目(银发群体心声云上工作坊)、“互联网+”童玩·同玩(基于幼儿游戏的农村家庭教育资源平台)项目,2022年4月-2022年9月于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实习,2022年5月至今于“职场麻辣拌”新经济商业人才孵化器实习。
PART 1 关于国奖
Q1 首先恭喜师姐获得国家奖学金,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您在获得国奖后的心情与感受吗?
A1 在参与国奖答辩时,倾听其他同学的答辩过程、了解他人在成果性输出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都使我见贤思齐。在这其中我已经收获良多,获得国奖则称得上意外之喜。
Q2 请问师姐在准备国奖时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有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或者难忘的时刻?
A2 我最初很不自信,中途也多次想要退缩,但是我的老师、室友和朋友都给予我很大的温暖与支持。我特别感谢张老师,她在我一直犹豫是否提交报名材料时,打来电话鼓励我勇敢尝试和挑战。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我有些精神内耗,但参加国奖答辩之后,优秀的同学们带给我的收获和反思让我不悔最初的选择。其实整个国奖的准备过程,也是我对自己重新认知的过程,我在努力克服自己的退缩心理,在探索中去尝试、向着更好的方向做出改变。
PART 2 科研与实践
Q1 我们关注到师姐进行了很多科研项目,针对不同的研究范式包括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都有尝试,师姐愿意分享一下在多领域尝试与探究的感受吗?
A1 亲身实践和操作能帮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之前有所接触的理论知识,让我明白各种研究分析的数据背后的意义。就像在学前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个学习方法——做中学,在我们目前阶段的学习中也是十分适用的。其次,在研究中,不论是预先的研究设计还是最后的结果分析,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而阅读资料也是一次对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笔记的重要性,比如采用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研究间的关系,对整个研究过程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后期我更多地尝试了质性分析,发现其实无论质性分析还是量化分析,都需要我们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数据解读能力,这样才能够从数据或者质性结果文本中提炼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Q2 师姐在一系列科研项目中取得了像市级课题获评优秀、A级课题等优异的成绩,有没有什么独家经验和心得可以传授给师弟师妹们呢?
A2 实际上,在这些课题中我都是参与者的身份。我认为之所以我们能够拿到比较好的成绩,很大原因在于主持人的合理安排和参与者的认真配合。首先,我们的目标主要是想在研究过程中有所锻炼、学习和提升,而不是完全指向对最终成就的追求,这样才可能更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过程,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其次,因为主持人合理的分工,我们组内的成员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更好更有序地完成任务。当然大家也可以主动探索不擅长但想要有所提升的领域,在实践中会有更多学习的动力与练习的机会,可能会成长得更快。所以多多尝试、多多突破,这样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Q3 师姐在未来的科研实践方面有什么规划吗?有没有特别想尝试的领域和方向?
A3 我还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规划,但因为我毕业后将返乡任教,所以会更注重教学实践方面。我希望从实践出发更深刻地研究某一个问题,同时研究的结果也能被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以此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PART 3 学习与生活
Q1 师姐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学子,当初是什么原因使您选择要成为公费师范生并学习这个专业?关于这个专业您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想要分享给大家?
A1 我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老师这个职业。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常使我感到由衷的崇敬,我也因此产生了对这个职业的向往和期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更多对生命历程的思考。生命生长是一个充满偶然与未知的奇妙旅程,人们从一个新生儿慢慢成长为对事物还没有确切认知的婴幼儿,之后再逐渐生长发育,了解这一过程使我加深了对生命的敬畏感。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我们常需要深入研究儿童的思维方式,但他们认知的结构模式是成年人很难想象、共鸣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专业里最重要也最难的就是读懂儿童,我也一直在为这方面做出努力。
Q2 师姐不仅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科研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也有出色表现,您是怎样平衡课业与课外实践的呢?
A2 其实在面对多线程任务时,我自己处理得也不是很好,因此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方式。我读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参加了与拖延症相关的讲座,但无论知晓了多少理论,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要学会走出舒适圈、主动反思,这同时也很考验一个人的主动性和毅力。再者,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制定计划最好不要期望过高,使工作量达到大多数人可以完成的程度再进行反思、适当增减,而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防止完成不了而使自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打击。
Q3 如果用三个词来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大学生活,师姐会选择哪三个词?为什么呢?
A3 我认为第一个词应该是突破。大三这段时间,我确实尝试了很多我自己以前从未踏足的领域:从创业创新到暑期支教,再到踏出校园主动去寻找实习工作,去陌生的城市参加夏令营……在这个自我突破的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知识和经验,也实现了对自我的全新认知。第二个词就是收获。在突破与尝试的过程中,我和优秀的同伴们一同前行,从他们的身上收获了很多,并以此为参考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同时我在校外活动中尝试学前幼儿游戏开发时,意识到我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畏缩不前空等能力的提升。第三个词是温暖。提到温暖,我就不得不再次说起我的室友和同伴,与她们的交往中我得到了巨大的力量和改变,我们在宿舍时总会深入谈心,讨论学业方面的困惑、对世界的认知、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困难等,我们互相倾诉也互相尊重,这使我在遇到困难时也能感觉到安心,让我能一直前行。
PART 4 志愿与工作
Q1 我们了解到师姐参与了很多志愿服务活动,是什么样的想法使您一直坚持这样的工作?在这些活动中您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A1 首先是因为我未来会回到家乡成为教师,所以会选择支教或者是其他和教育相关的志愿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而且在我和孩子交流时,他们给予我的反馈和信任会使我觉得温暖与幸福。人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情感的传递,正是这种与别人的连接感给予了我很大的动力。在志愿活动中,我收获了对学习动机培养方面的反思。在此之前,我因害怕沉迷游戏影响学习而很少接触游戏,但在夏令营活动开设的《王者荣耀中的文学》课程中,我了解到这款游戏的角色台词大多源自文学经典或哲学巨著,我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兴趣。这使我想到,如果我们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知识的载体,或许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Q2 师姐在参与志愿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为什么它使您印象深刻?
A2 在一次面向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中,我担任绘画课程的助教,负责分发画具。分发时有个小男孩失手打翻了装满水的洗笔筒。在面对我时,他认真道歉并表现得小心翼翼。我表示不用担心,由我负责打扫,但他却在我身旁站了一会儿才离开。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小男孩来自流动家庭,家境困难且缺少安全关系连接。我理解了他小心翼翼的表现并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如果我同意由他自己打扫,既能缓解他的愧疚感,又能使他学会承担责任,这可能才是更好的做法。总的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我所经历的家庭互动模式对我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也让我重新反思了自己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Q3 师姐曾经担任柏年读书协会副社长,可以为我们讲讲加入协会后的感受和学生工作中的收获吗?
A3 我最开始想要成为副社长,是因为我意识到在大多数时间里自己都是以执行者的身份体验整个过程,但很少担任组织者,所以我想要走出舒适圈,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组织者的付出与不易。在设计世界读书日外场活动中,社员们讨论完活动安排及流程后,社长沉默了一段时间。在我们询问原因后,她回答是因为在思考是否存在更好的方式。这种对“更好”的追求使我醍醐灌顶。确实,一件事情可以遵循惯例来实施,但这样却无法产生突破和创新。做到“更好”需要我们试着走出常规、另辟蹊径。
无论在志愿活动还是学生工作中,向身边的同伴学习都是一个很值得珍惜的机会,从同伴们身上我们能收获自己没有考虑到的细节和追求。同时我们也应该更看重这些活动的过程性,因为过程通常更能培养我们的能力。
PART 5 展望与期待
Q1 国奖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师姐对未来大四生活有哪些规划,对自己有什么期待吗?
A1 我大四这一年大体有三个任务。第一是实习,第二是毕业论文,第三就是工作。结合这三个总体任务,我的第一个规划就是认真上课。我非常珍惜在学校上课这段时间,优秀的教师们常引领听者深入思考、带来思想的启发。第二是实习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存在一定距离,这个转变的过程很考验个体的理论积累水平和实践经验,我要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针对毕业论文的问题,我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把握时间,并提升自己的文献搜索和文献阅读能力。毕业论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机会。
Q2 本科毕业以后师姐有什么很想去的地方吗,无论是去旅行、学习还是工作?
A2 对于工作,我作为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会回到我的家乡新疆任教。但对于毕业和工作的间歇期,我会考虑去旅行,从中领略不同城市的文化。在潜意识中,我会将所处城市与自己家乡比较思考,探索两个城市的差异性,并反思更适当的城市建设方式与文化氛围营造方式。以公交车为例,北京的公交车除台阶上的座位外,还会设有相对低矮的座椅,有助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休息。这种细节设计在开阔我视野的同时,也使我反思如何使社会更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就是出行所获。
Q3 感谢师姐今天的分享,也祝愿师姐未来一片坦途。最后,对于师弟师妹们未来的大学生活,师姐有什么寄语吗?(此处问题的答案作为推送的结语,不以Q&A呈现)
A3 不要畏惧尝试,在尝试探索中认识自己,在勇敢前行中有所收获,这个过程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