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 专家指导系列研讨会(密云)成功召开
教育技术学院
2024-09-18
0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深入领会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辐射和传播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和经验,提升国家基础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水平,特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专家指导研讨会,对全市17个区智慧校园示范校工作进行学术指导和实践引领。本系列研讨会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承建)协办。该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场于2024年9月18日在密云区第二中学成功举办。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数字教育研究推广部主任季茂生,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志祯副教授,密云区教委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创建办公室张学虎主任,平谷区教委信息化科负责人周林状作为专家出席会议。密云区第二中学、密云区第六小学、密云区第二小学、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平谷中学、平谷区第二小学、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平谷分校以及密云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创建工作18所牵头学校的副校长、密云区教委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创建办公室等单位负责信息化管理和教学的相关领导参与。研讨会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路晨雨老师主持。
研讨会第一部分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数字教育研究推广部主任季茂生和密云区第二中学书记霍劲松分别致辞。季茂生主任表示市委、市教委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评估工作,为更有效的了解智慧校园如何赋能教育教学变革,以及完成北京市对于智慧校园达标率的要求,特设立此项目,期望借助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力量,对第一批、第二批智慧校园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行指导,形成可推广的实施案例。同时对本次研讨会的协办单位密云区教委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创建办公室和密云二中表示感谢。霍书记在简要介绍密云二中发展历史和智慧校园建设成效后,从干部教师能力提升路径、标准、育人模式创新以及智慧校园建设价值四个方面提出了研讨性问题,他表示期待此次研讨会通过围绕真问题,跟专家、同仁面对面进行讨论、学习,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智慧校园实践成效。
领导致辞
研讨会第二部分由李玉顺教授就“中小学智慧校园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做了主题报告。李教授通过回顾我国近二十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表示技术赋能教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有不同的特征体现。在宏观层面,国家从政策供给以及发展力度支持坚定了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力量,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坚定引领“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中观层面,互联网教育生态供给使得教师常态化教学实践面向互联网开放,通过互联网力量给教师提供高可用学科性工具和多样化教学平台,加速了学校教育教学深度变革进程。在微观层面,技术对课堂教学赋能呈现出围绕教与学关系重构变革的层次性特征,从变教向学到深度学习发展,同时,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技术已超越工具属性,呈现出主动性、“机师”特征,人机协同共育为教学流程重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他表示,在上述进程中,学校数字化融合发展进入了教育与技术双向奔赴的新阶段,教育实践日益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并正走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发展新进程,这一进程离不开数字技术支撑以及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变革的需求。为此,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要关注机制创新,聚合群智力量,迈向跃升性、系统性建构进程。之后,李教授对智慧校园的发展脉络以及建设要点进行了阐述,强调智慧校园建设要注重“应用”和“生态”两个部分,要从系统整合性、系统开放性、数据赋能价值、教与学特征、办学能力表征这些部分来理解智慧校园体系化发展,在应用指向上应摆脱技术驱动和引领的逻辑,走向场景融合、业务创新包容下的技术赋能逻辑,从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与服务、学生发展与评价、建设机制和治理体系等方面融合技术应用。
李玉顺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研讨会第三部分由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兰春艳校长和北京市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王晓林副校长分享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和探索。密云区第二中学兰春艳校长从智慧校园建设理念、目标、现状、成效和系统设计出发对密云二中的智慧校园建设进行了系统性的呈现,并创新提出“能动教学引擎场景、数智化赋能智慧教室场景、英语AI听说课堂场景、数智化融通融合教务场景、清华脑科学激情早读场景、数智化创客AI课堂场景”六大育人场景的应用实践。王晓林副校长介绍农业中关村学校作为平谷区唯一一所引入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学校,借助互联网企业Classin平台和电子平板通过两年时间、三个步骤解决乡村教育中两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学生缺乏自主的僵化管理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智慧校园工具助力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未来,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加持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生成学生评价,帮助教师提升工作效能能,打造超级教室,指导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分享
研讨会第四部分,与会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的案例分享和学校困惑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张志祯副教授表示智慧校园建设首先要强调“目标”以及“点和面”的问题,建设之初明确目标再行动,建设过程和效果呈现上区分重点、创新点以及建设内容的关系。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是比较曲折的,不是立即发生的,要对数据、智能技术等这些新事物以批判性的观点去看待。
周林状老师回应到,在此之前平谷区教委举全区之力建设多所农业分中心学校,结合“农业高科技”区域发展目标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优先支持了平谷农业中关村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未来区教委将把工作重点迁移到区域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对外学习参与优秀学校的经验,对内加强教师的分类培训,并关注大数据的应用以推进全区智慧作业评价工作。
张学虎主任回顾了密云区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实施的重要举措,加速推进密云区优质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并实施了六大行动:提升智慧教育环境建设行动,实施数字资源共享行动,中小学技术创新课堂行动,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行动,大数据精准评价实施行动,以及区域治理行动。通过实验区建设,密云区不断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系统性、结构化转变。在学校层面,张主任表示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要关注“物”的变化,关注“管理者”、“教师”、“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密云区在这两个环节中做出了一些显著成效。
最后,季茂生主任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认可了密云区以及平谷区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具体做法和先进经验。认为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一线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注重点,包括聚焦教育教学本质、师生素养提升、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转变以及校园基础设施优化等,并要求入选全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单位要加强成果凝练,深化区内区外的辐射传播。同时,针对案例分享学校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校园建设结合的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第二,加强学校智慧校园示范校工作特色建设;第三,智慧校园建设要关联学生个体发展,服务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努力做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域育人目标覆盖。
专家研讨
通过聆听学校实践案例及痛点、难点问题陈述,各方专家深度交流和碰撞,本次研讨会呈现了北京市中小学推进智慧校园发展的前沿状态、优秀案例及实践趋势,为加快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实践方向。
(撰稿:周昱希、李玉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