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最新动态

第四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2024-10-20

0

第四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在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大趋势下,在我国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落实的大背景下,为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世界各国课程标准中是如何体现和落实的,如何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完善教科书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助力现代课程、教学与教材的深度变革与发展,为提升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继成功举办前三届大会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教材综合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承办,以及由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和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等单位协办第四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rriculum,Teaching and Textbook Study 2024)。会议于2024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国家课程标准建设”为主题,举办10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教材”主旨发言、3场高端圆桌对话、4个实践分会场、6个线上分论坛,以及盛大的开、闭幕式,邀请了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印度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众多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1000余人次,共赴此次精神盛宴。

image.png 

第四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ICCTTS,2024)

开幕式

2024年10月10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隆重举行第四届国际课程、教学教材研究大会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基础教育教材综合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张春莉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教授主持。

image.png

与会嘉宾和代表

朱旭东部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教学和教材研究在推动教学变革、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大会以课程、教学与教材”为核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期待他们的深刻见解能够为课程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张春莉院长强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价值与特点,指出要以高质量课程育人、高质量教材建设与高质量课堂教学育人,要围绕“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image.png

朱旭东部长致辞

image.png

张春莉教授致辞

主旨发言

大会“课程”教学”“教材三个专题的主旨发言,分别于10月10-12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课程”专场

该专场邀请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学者围绕课程研究的不同问题,阐述学术见解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首先进行主旨发言的是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ENS de Lyon)荣休教授Luc Trouche。Luc Trouche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教学资源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尤其关注数学教师在与教学资源互动中的专业学习过程。在题为《The teaching factory: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curriculum, textbook and teacher's resource system》的报告中,Trouche教授深入分析了课程、教材和教师资源系统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阐述了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促进教学实践的创新。

image.png

Luc Trouche教授主旨发言

带来第二场主旨发言的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Christine Becks博士目前担任“学校系统情境敏感研究与发展”项目的联合负责人,她的报告《Reading Literacy through a Curriculum Studies Lens》从课程研究的广泛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对课程设计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了在公立学校改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如何相互作用并推动教育变革。

image.png 

Christine Becks博士主旨发言

第三场主旨发言人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罗生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这次带来的报告主题是《智能时代课程知识的价值结构与情境化生成》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知识的价值结构如何在特定情境中生成,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路径。

image.png 

罗生全教授主旨发言

三位学者的精彩发言不仅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洞见,也引发了大家对课程、教学与教材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宋萑教授进行精彩点评和总结。

image.png 

宋萑教授主持

“教学”专

参与本场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教授、桑国元教授、郭华教授、周序副教授、王重洋博士、里昂高师Luc Trouche教授、斯德哥尔摩大学Hendrik Van Steenbrugge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尹弘飚教授、墨尔本大学佘伟忠教授、杜伊斯堡-埃森大学Christine Becks博士等。会议由桑国元教授主持。

image.png 

桑国元教授主持

主旨分享中,尹弘飚教授基于实证探究,揭示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S)对教师创新的积极影响,此外,他也指出教师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以及创新氛围影响了PLCS对教师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教师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的程度。因而给出建议: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营造互任、承担、和谐的教师文化;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强化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自我效能感。

image.png 

尹弘飚教授主旨发言

佘伟忠教授通过设问“依葫芦画瓢还是与时俱进”为大家分享了他对于数学素养的思考。他首先梳理了西方“素养”概念的起源,然后比较了“OECD”、澳大利亚、新加坡与中国关于素养的不同定义与阐释,由此得出研究结论,要注重素养中的文化联结政策持续性,以及具有真正价值的教育现象。

image.png

佘伟忠教授主旨发言

郭华教授带来了题为《指向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的主旨演讲。她首先通过对于核心素养构成的解析,区分了当下素养培育的关键锚点;然后基于内格尔与布鲁纳的观点,引出教学过程实践中的“两次倒转”,希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学生个体认识出发倒过来,侧重于认知预设,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具体表现而倒回去,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侧重实践体验。

image.png 

郭华教授主旨发言

“教材”专场

本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易进副教授和王重洋博士联合主持。

 image.png

易进副教授和王重洋博士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的石鸥教授在题为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中国经验与全球意义的演讲中,深入剖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在中国的普适性和传承性。他指出,中国通过创造性地构建教材型考评和教材型教研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文化,为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立足于大国本土需要而创生的中国经验,同时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观、进而缓解人类冲突的重要手段。他呼吁推进教材教学文化的创造性升华,确保教材质量,传播人类文明的精华。

image.png 

石鸥教授主旨发言

Hendrik Van Steenbrugge博士以师范教育中的教科书和数字教学资源:在瑞典环境中培养师范生的数学文献记录专长为题,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了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和数字资源进行数学教学。Van Steenbrugge博士介绍了他对教学资源的理解,并指出教师使用多种教学资源是其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教学资源的使用应当成为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师教育中的一个重点。他分享了瑞典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一个五维框架,旨在帮助学生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

image.png 

Van Steenbrugge博士主旨发言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泽林教授在题为教材编写的逻辑遵循和未来走向的演讲中,从国家政策、教育大辞典以及课程和教学视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对教材概念的理解。他指出教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并强调了教材编写对于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作用。李教授从“培养时代新人,构建学科体系,遵循心理规律,强化育人效果,坚持质量为王”五个方面提出了教材编写的逻辑遵循,并指明了未来方向。

image.png 

李泽林教授主旨发言

实践分会场

本届大会还为与会代表带来了四个精彩的实践分会场,分别是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市朝阳区外国语学校和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分会场。

红英小学分会场

红英小学分会场在六里屯校区成功召开。法国里昂高师Luc Trouche教授、斯德哥尔摩大学Hendrik Van Steenbrugge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与澳大利亚皇家化学研究所Premnadh M Kurup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潇怡教授、王重洋博士、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教科所所长王迪女士等多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一线学校的教育同仁一同参与

image.png 

  红英小学分会场参会代表合影

来自红英小学的6位执教老师以融合课程、跨学科主题课、教育戏剧等多种形式带来了六堂精彩纷呈的现场课,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学校课程整体建构的理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合作与表达的积极性。

 image.png

红英小学课程展示

红英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卜国超以生存力课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分享了红英小学基于阳光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生存力、学习力及人格力的阳光少年的课程探索与实践。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指出红英小学的生存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

image.png

卜国超书记致辞              宋官雅院长致辞

在专家点评环节,Prem Kurup博士高潇怡教授王迪所长Luc Trouche教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现场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image.png 

Prem Kurup博士              高潇怡教授

image.png 

王迪所长                  Luc Trouche教授

回龙观育新学校分会场

回龙观育新学校分会场学生特色武术表演开场。昌平教委副主任苏杰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高度赞扬第四届国际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大会,肯定大会举办的价值,鼓励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努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昌平教委副主任苏杰致辞

陈国荣校长以“构建青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详细阐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核心与目标。他提出,要探索小初高学段衔接,实现课程一体化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image.png 

陈国荣校长发言

现场还呈现了4节精彩的展示包括马珍老师初中历史刘艳秋老师高中生物课、王秋竹老师初中生物和侯嘉慧老师高中物理课。这些课堂学生或阅读,或思考,或实验,或交流,展现出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image.png 

课程展示

展示课后,昌平区生物教研员张荣清、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王禹苏主任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桑国元教授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的教学展示,并强调“学而有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朝阳外国语学校分会场

朝阳外国语学校分会场围绕高中数学教学“主题—结构”课型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教学实践”专题研讨,包含6项内容:第一项,开幕式由主持人简单介绍学校发展和成果。第二项,由朝阳区教委领导进行致辞,对此次会议召开的意义以及价值进行充分肯定,并对此次会议的圆满举办提出寄语。第三项,由朝阳外国语学校数学特级名师王秀彩校长就“高中数学教学‘主题—结构’课型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主题汇报分享。第四项到第六项先后朝阳外国语学校的孔志文老师,以《三角函数的概念》课例呈现“探究主题—结构初建课”,刘嘉老师以《数列的递推关系》为课例呈现“整合主题—结构重建课”富艳姿老师以《距离相关问题》的试卷点评课为例分享了“纠错主题—结构完善课”,期间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曹辰老师陈鹏举老师、苏州工业园区高中数学中心研究员蒋亚军老师、Luc Trouche教授Hendrick Van Steenbrugge博士Christine Becks博士、王重洋博士等专家先后上述分享进行点评,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image.png

分会场开幕式

image.png 

王秀彩校长主旨演讲

image.png 

刘嘉老师分享

 image.png

专家曹辰老师点评

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分会场

该分会场主要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常态化课堂中通过游戏提升课堂思维含量,赋予课堂思考的力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image.png

研讨会开幕

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教授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宋乃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尹弘飚教授等众多教育专家与会。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等60多名参会者也参与了此次活动。会议还邀请了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国家教材委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孙晓天教授,以及北京市教科院基教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游戏化主题学习实验室副主任王轲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数专业委员会理事吕英老师,《小学教学》杂志责任编辑袁伟刚,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宗序连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李文燕主任,以及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刘鸿主任担任点评专家。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基教一科石志芬科长和国际科夏文钦科长,芳草地国际学校党委书记丁兆惠、校长齐振军等领导也莅临会议,共同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通过游戏化主题学习实践,提升课堂思维含量和教学效果。

image.png 

石志芬科长致辞

张春莉教授进行题为《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游戏化主题式学习情境提升学生思考力的思维进阶研究》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论证了游戏化学习情境在培养学生思考力方面的重要性,并确定了学生思考力进阶的三个关键阶段: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image.png 

张春莉教授进行研究报告

现场还呈现了三个分会场并开的展示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任春燕、张秀荣、张荣华、李静展示了他们在游戏化主题式教学中的优秀课堂实践。同时,教师吴建成与林梅分享了他们在游戏化主题式学习中的杰出教学设计,杨莹与贾晓辉老师展示了游戏化项目式学习的优秀教学设计。

image.png 

任春燕老师展示游戏化主题式课程

课后,张丹教授对所展示的课程和教学设计进行了精辟的点评。她建议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应更加开放和包容,以充分发挥游戏化课程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价值。这些反馈为参与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帮助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创新。

image.png 

张丹教授对分会场一教师的展示进行点评

在微论坛环节中,由张春莉教授主持,孙晓天教授王珂主任齐振军校长袁伟刚编辑宋乃庆教授等专家围绕游戏化主题式教学展开了充分而富有启发的研讨。

 image.png

微论坛

线上分论坛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6个线上分论坛,围绕“课程内容结构化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单元教学设计研究”项目化学习研究”“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教科书建设研究等主题展开对话。来自国内外多个高校、出版机构、中小学的90多位教师以及研究生于11、12号晚间在腾讯会议齐聚一堂,向观众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理论探索、实证研究、教学案例及实践模式等。北京师范大学桑国元教授、綦春霞教授、高潇怡教授、阚维副教授、杜霞副教授、姚颖副教授、周序副教授和王重洋博士,还有来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侯正海老师参与主持或担任点评嘉宾。大家对发言人的汇报进行了细致的、深入浅出的评析,给人醍醐灌顶,耳目一新之感,会场气氛积极、热烈,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image.png 

分论坛一合影

image.png 

分论坛合影

image.png 

分论坛三专家点评

image.png 

分论坛合影

image.png 

分论坛五合影

 image.png

分论坛六专家点评

高端对话专场及闭幕式

10月12日下午是大会最后半天议题,安排了三场高规格的高端圆桌对话环节

第一场高端对话题为“新教材建设的政策逻辑与实践取向”由北京师范大学苏君阳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郝志军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任长松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王本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申继亮等专家参与。王本陆教授总结了目前教材研究的现状,教材研究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但也有不少低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加强教材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郝志军所长就教材研究的思维方式进行探讨,分别是战略思维、整体思维、理性思维、实践思维、专业思维,为编写高质量教材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提供了新思路。任长松研究员结合自身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经验,呼吁全学科配套编写引人入胜的阅读材料,为未来教材编写指出了新方向。申继亮教授提出了“教材体系结构如何”“教材呈现方式如何”“教材政策稳定与动态发展关系如何”以及“教材的确定性和自主性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引发思考。宋乃庆教授在总结前述发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材编写与研究的经验,总结了数学教材编写与建设的经验,如游戏化教学、数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等。

image.png 

高端对话

场高端对话主题是“如何在课堂当中落实核心素养,实现从课程到教材,最后到课堂的最后1公里”由北京师范大学綦春霞教授主持,与谈嘉宾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田慧生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潘新民教授,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王秀彩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王强副校长,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吴建国,以及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本部执行校长赵宗坤。潘新民教授从上位的角度明晰素养和教材的关系,指出要强化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王秀彩校长结合高中数学案例从三个角度解释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王强校长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分享了育新学校是如何打通培养、整合资源以促进学生发展;吴建国校长结合本校游戏化主题式学习为讲述如何以校长的角色把握教材的二次创造与使用教材的方向;赵宗坤校长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分别从教和学的角度分享红英小学在核心素养落地上的尝试;最后,田慧生教授围绕教材的使用、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理念上的指引。

image.png 

高端对话

第三场高端对话围绕“新教材建设的政策逻辑与实践取向”话题展开对话交流由张春莉教授主持,参与嘉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马朝阳总经理、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暴生君主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樊明社长、以及西南大学出版社张发钧社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马朝阳总经理从出版社的角度,分享了北师大出版集团的教材出版经验。西南大学出版社张发钧社长详细阐述了在教材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如何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樊明社长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教材中突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的暴生君主任强调教材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以案例阐释了他对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的理解。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月霞所长对教材建设以及如何通过教材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出了思考和见解

image.png 

高端对话

   闭幕式

   在12日下午最后的闭幕式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顺利举行。宋乃庆教授围绕《编写有特色的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主旨发言。宋教授首先强调了教材的四点核心价值,特别指出在当今时代,教材更应融入数学核心素养,并对此从中国文化视角进行了重新解读。最后,由张春莉教授进行闭幕式致辞。她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老师和学生在会议中展现出来的积极钻研与探索的热情,相信教育是美好的,未来的教育更是美好的。

image.png 

宋乃庆教授主旨发言

   本次大会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国家课程标准建设,为国内外教育学界提供了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闭幕式上,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对课程、教学与教材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