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专家指导系列研讨会(西城)成功召开
教育技术学院
2024-10-08
371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深入领会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辐射和传播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和经验,提升国家基础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水平,特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专家指导研讨会,对全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工作进行学术指导和实践引领。本系列研讨会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承建)协办。该系列研讨会的第五场于2024年10月8日在北京市第八中学成功举办。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数字教育研究推广部主任季茂生,北京大学贾积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孙众教授,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智雄作为专家出席会议,西城区教委副主任刘志兵到会指导。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二中、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宏志中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等16所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等以及西城区教委、西城区信息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参与。研讨会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路晨雨老师主持。
研讨会第一部分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数字教育研究推广部主任季茂生致辞。季茂生主任表示市委、市教委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评估工作,为加速推进智慧校园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完成北京市对智慧校园达标率的要求,特设立此项目,期望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力量,对第一批、第二批智慧校园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进行指导,形成全市可推广实施案例。季茂生主任对本次研讨会的协办单位北京市第八中学表示感谢。
领导致辞
研讨会第二部分由贾积有教授就“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做主题报告。贾教授指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自然智能,即提升其感知、记忆、思维、行为及语言能力,而人工智能正是通过模拟这些人类智能过程来辅助教育优质发展的。当前,人工智能研究已扩展至包括知识工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八大领域,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教育平台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高质量教学提供有效支持。最新的大语言模型更是基于海量语料库和深度学习网络,能够精准理解并生成人类语言,有效支持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和对话系统。在具体应用方面,贾教授以五个常见场景为例,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如PPT设计、作业与测试题设计、作业批改、答疑解惑等。
贾积有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研讨会第三部分由北京市第八中学李双平副主任和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李蕊主任分享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和探索。首先,李双平副主任以“数智赋能,未来教育”为主题分享了北京市第八中学的智慧校园建设。北京八中一校六址,拥有多样的办学模式,从初高中教育到超常儿童教育。学校自2013年起逐步构建了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课程改革同步。学校智慧校园整体规划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新课程、新空间、新技术”,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管理模式,并通过“1+1+7+N”框架全面覆盖教学、管理、评价等场景,形成智慧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能力生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效的数据支持。随后,李蕊主任以“需求至上,应用为王”为主题介绍了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智慧校园发展经验。李主任指出,十一中学的智慧校园建设遵循“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在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中,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数据标准、安全保障为基础,以教、学、研、考、管、评六大应用场景为探索方向。通过健全机制,学校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机制,保障智慧校园的有序推进。学校在新学年围绕循证式教学研究和AI导师的探索进行深入实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案例分享
研讨会第四部分,与会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的案例分享和学校困惑进行了深度交流。西城区信息中心周海涛主任首先分享了西城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进展和成果。自2021年以来,西城区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西城数字学校提供线上课程、互动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帮助家长理解科学育人观,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支持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案例。在助力教师成长方面,周主任介绍了西城教育研修网的创新发展,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发展,该平台已经升级为“研修网2.0平台”,并推出AI学伴模块,为教师提供智能化、个性化资源推送,有力助力教师自我提升。此外,西城区还构建了教育综合评价系统和智慧课堂评价系统,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课堂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周主任强调,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必须以教师为主导,让技术为教学服务。
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张智雄主任分享了东城区作为首批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实践。东城区提出智慧教育三年规划,构建区域数据生态体系,创新教与学体系,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健全智慧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规划实施,有效践行了包括数据驱动的教与学模式创新、多样化学习支持、学校治理信息化等实践内容,实现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助力了东城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东城区专注于AI赋能五大方向,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备授课、学生评价、创新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由此,智慧教育示范区目前进入AI赋能教学试点阶段,推动智慧校园数据大脑建设,并开放数据接口,以支持区域内各校数据赋能智慧校园建设。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张文博主任介绍了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采用定制开发模式,重点推进平台开放能力,逐步转向数据驱动。系统设计注重细节,如课程班级设定便于教师填写成绩,学生请假系统自动授权观看教室视频,并利用AI分析课堂视频,实现自动标记,便捷学生自主学习。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罗明勇主任则介绍了学校建设泛在信息网络,搭建教学、管理、评估关键应用体系,助力学校现代性办学,聚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多元发展。当前,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开展试点,试点项目包括平板互动教学、点阵笔和墨水屏,并在这一进程中关注教育数字化实践逻辑、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平板支持个性化学习及外部应用环境的潜在影响。
贾积有教授点评指出,东城区与西城区在北京市智慧教育发展中独树一帜,成为全市教育创新的领跑者。东城区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四大核心目标,打造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升级。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智慧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成效,如北京八中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融合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提升了教育质量;北京十一中则注重应用导向,实现了教学评估、管理和师生全员参与的一体化。贾教授针对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四项建议:(1)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促进教师反思与专业成长,探索课堂录播数据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中的应用,实现教与学优化。(2)个性化学生评价与辅导: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为其提供针对性学习建议,实现规模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的结合。(3)创新人才培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个性化、深层次的自主学习,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4)为教师减负增效: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师备课、评估等环节,减少教师负担,让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育创新。
孙众教授点评强调,智慧校园既要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发展需求,也要契合教育同仁的广泛共识,“智能”并不等同于“智慧”,真正的智慧校园不仅要拥有智能设施,更需要体现育人智慧。这一建设理念源于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学”,即要结合校园内的数据和信息,以教师为主导,提出区域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并通过多轮行动实现技术发展与人类智慧的集成。孙教授据此提出建议,智慧校园发展要在两个方面重点突破:(1)聚焦问题解决:在现有硬件设备基础上,挖掘学校发展难题,使技术协助解决区域和学校发展的核心教育需求。(2)人机协同智慧机制建构: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推动教师教学实践改进,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智慧提升,让教师与学校更加“智慧”。
最后,季茂生主任做总结发言,他总结了东程区、西城区智慧教育发展的“三高一创新”特点:(1)起点高:两区在智慧教育上起点定位高,以数据为核心重构教育全过程,建立了高层次的数据驱动教育体系。(2)成果质量高:智慧教育应用成果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不仅显著提升了教育质量,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开拓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前景。(3)推广价值高:东城区以“1+7+N”模式通过大数据构建教学全生态链;西城区构建教师研修网,为全国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优质案例。(4)创新人才培养:两区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注重独特性,提倡个性化特色教育理念,鼓励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形成各自的独到之处。季主任指出,东城区、西城区在智慧教育上的实践经验与优秀成果值得进一步推广,通过增进各区之间在智慧教育领域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北京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更为全国智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支持。
专家研讨
通过聆听学校实践案例及痛点、难点问题陈述,各方专家深度交流和碰撞,本次研讨会呈现了北京市中小学推进智慧校园发展的前沿状态、优秀案例及实践趋势,为加快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