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专家指导系列研讨会(朝阳)成功召开
教育技术学院
2024-10-11
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深入领会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总结提炼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单位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果,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的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提升国家基础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水平,特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专家指导研讨会,对全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工作进行学术指导和实践引领。本系列研讨会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承建)协办。该系列研讨会的第七场于2024年10月11日在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成功举办。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领导、嘉宾有: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副主任史陈新、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沈欣忆、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推广部主任季茂生,朝阳区项目中心主任和向东,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颖副教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宋灵青,以及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朝阳教委信息化科、朝阳教育项目中心领导,朝阳区1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代表,顺义区7所智慧校园示范校代表等60余人参与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路晨雨老师主持。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沈欣忆副主任致辞
首先,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沈欣忆副主任代表教育两委进行致辞,她首先代表朝阳区教委对参会的各位专家、领导及一线学校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全面介绍了朝阳区在数字化转型“六智”顶层设计下,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课堂、学生、学校和管理等“五个赋能”,实施“五项工程”“十大任务”,推进“十大教育应用场景”,助力教师精准教研和高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的系列举措,深度解读了朝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策略和取得的实践效果。表示朝阳区将持续支持并鼓励学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进一步明确区域内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注重点,促进区域内智慧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李玉顺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做了题为《中小学智慧校园的新特征与发展趋势》的主旨报告。李教授回顾了二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指出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已经跨越了技术赋能驱动性逻辑,迈向了教育创新与技术发展双向奔赴的历史进程。他强调,在这一进程中,智慧校园的建设需关注系统整合性、系统开放性、数据赋能价值、教与学特征、办学能力表征等方面,从场景融合中的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与服务、学生发展与评价、校家社协同育人等多个维度融合技术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李教授还提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智慧校园发展加速推动数智技术的全场景应用,表现出了从工具性应用转变为教学流程重构、教育智能体增能的全新生态,催生出技术赋能教育发展跃升性、系统性变革的当下前景,智慧校园发展应当注重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治理能力的全面变革,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案例分享
在案例分享环节,北京市朝阳区、顺义区和上海市、山西运城市的四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和探索。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刘美玲从顶层设计,推动学校管理走向“智理”;数字转型,赋能育人方式“升级”;融合创新,铸造智慧校园“品牌”;面向未来,创新驱动孕育“新质”四各方面分享了学校10年教育数字化探索、研究、转型和迭代升级的实践历程、路径策略和成果与成效。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丁蓓校长分享了该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上的独特思路与成功经验。学校通过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刘晶晶主任展示了学校在智慧教育平台的具体应用情况,包括如何通过顶层设计聚焦生长教育,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学校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视频课例分析、课堂教学改进工作坊等方式实现评改一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运城市海仓学校乔蕾副主任在分享中介绍了学校通过英语学科开展精准教学的经验。学校针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不足等问题,采取了加强教师设计指导、提升课堂实时调整能力和探索精准教学评价指标等措施,在提高教学精准度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显著成效。
专家研讨
在深度对话环节,区域、学校代表上海市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扬、运城市电教馆馆长解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程木昌、北京顺义区仁和中学主任刘铁等围绕“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从存在问题、路径策略、实践成效进行了深度对话与交流,共话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经验,共探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策略,共绘教育数字化转型美好明天。与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周颖副教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宋灵青一致认为,智慧校园建设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长远规划与阶段实施相结合,关注教育数据的有效利用,强化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场景教学创新,并探索多元化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此外,专家们还强调了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应重视收集师生意见,形成自上而下规划实施与自下而上实践生成相结合的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范式,在持续的进程中推动教师角色转变,使其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师。
总结发言
在总结发言环节,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副主任史陈新表达了对本次研讨会成果的认可,并对参会单位提出了希望,即继续加强成果凝练,深化区域内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辐射传播,推动智慧校园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他指出,智慧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校特色建设,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践行“应用为王”原则,推动智慧校园发展下的数字生态建设和应用生态发展。史主任进一步强调:在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场景研究、教育大模型建设与应用、教育高质量数据征集等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重点工作中,智慧校园示范校要发挥创新引领和主动作为示范作用。最后,他表示希望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责任与担当,为全市开展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建设做好经验梳理和成果积累,加速北京教育发展引领教育强国进程。
本次研讨会通过聆听学校实践案例及痛点、难点问题陈述,各方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和碰撞,不仅呈现了北京市中小学推进智慧校园发展的前沿状态、优秀案例及实践趋势,更为加快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实践方向。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