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路径比较研究专题系列研讨会成功召开
教育技术学院
2024-11-08
0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发挥北京市“十四五”百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引领作用,助力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85%达标工作,特举办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路径比较研究系列专题研讨会。本系列研讨会由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主办,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承办(该基地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承建),先后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1月4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11月5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11月7日)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邀请高校专家、智慧校园示范校代表学校及数字化融合引领学校、行业旗舰企业共同开展研讨。
第一场:智慧校园中数字基座:概念、策略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分享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进程,以融合应用视角呈现了面向“互联网+”进程的学校信息化生态,以及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核心架构,他指出数字基座是支撑智慧校园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基于数字基座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并为上层应用生态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李教授提出了中小学智慧校园数字基座的内涵与关键特征、建设模式、发展策略等引导性议题。
在案例分享环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罗明勇主任呈现了生态发展视域下的智慧校园数字基座建设,探讨了信息技术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以及数据流通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数据中台、应用工厂、应用门户等核心要点。北京市第八中学徐华卿老师介绍了智慧校园数字基座建设实践与探索,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数据标准、搭能力平台、聚合数据、对接应用,解决学校应用生态建设、数据治理、开发能力、整合能力等问题。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姚维红主任呈现了全链路数字基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通过应用中心实现对校内各类业务应用的有机整合,支持业务场景与应用的解耦,以应用驱动数据流程融合。超星创新教育研究院申军霞副院长分享了指针基座赋能新型智慧校园建设,介绍了超星指针基座核心特征及服务能力。
在研讨交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张文博老师和陈爱金老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马浚主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李志新主任、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李勇主任分别围绕数字基座建设的实践探索及问题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张志祯副教授指出,智慧校园数字基座建设不仅包含软硬件和服务,还应涵盖人员等因素,强调了数据开放、安全授权及规范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围绕学校愿景整体推进,注重战略规划和机制创新。最后,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研究推广部季茂生主任表达了对本次研讨会的高度认可,并表示学校信息化集约化和深度应用是未来政策决策的关键。
第一场研讨会合影
第二场:智慧校园中场景融合:视野、策略与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表示,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在于场景融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育环境,落实新课程标准,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向结构化、综合化、实践化方向发展。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力量,对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李教授提出了如何以场景创新加速数智化融合以及如何理解“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教育创新等引导性议题。
在案例分享环节,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金少良主任以“数字博悟 赋能未来”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呈现了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探索新技术、新资源、新环境的实践,以及打造了博悟课程,旨在打破教育边界,构建新的学习场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梁营章副校长展示了学校定制化开发的特色智慧体育平台,阐述了学校智慧操场生态构建,强调全场景、全域、全时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利用AI技术实现精准识别调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薛冰主任分享了“筑课云端,四修并举”信息化场景融合推进策略,呈现了学校在线慕课学习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以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四修课程体系的构建。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王红梅校长分享了学校新视野引领创新发展、悦文化引领活学活用的实践探索,阐述了“活语文”课堂变革。北京飞象星球科技有限公司刘静总监介绍了该公司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发展及创新应用场景,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智能双师心理课堂、拔尖创新人才启蒙培养、智能作业、AI作文等。
在研讨交流环节,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王本喆主任介绍了学校在智慧场景融合方面的探索,强调了学校构建大数据精准教研中心,注重个性化场景建设,以及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对课堂质量进行常态化分析,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瞿丽主任介绍了学校智慧校园发展历程与当下方向,指出学校开展了基于学科本质的技术应用实践,形成了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型,并借助AI循证教学改进教学。最后,北京师范大学马宁教授围绕政策引领、问题导向、灵活开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及制度保障五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和交流。
第二场研讨会合影
第三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愿景、探索与案例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周航副处长出席会议并指出,随着教育数字化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正加速推进,强调智慧校园是当前教育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抓手,鼓励学校应积极探索数智化赋能,形成学校发展新赛道、新动能和新优势。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分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所带来的育人方式新进程,指出课堂正经历大规模、常态化、系统性变革,教师角色将重塑为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设计者,而人工智能将在备课、授课、教与学关系重构等教学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李教授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创新的显著增量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长远影响以及技术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并存环境下如何育人等引导性议题。
在案例分享环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张结实副校长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智慧课堂的实践与成效,以及智能作业批阅的广泛应用等。北京市宏志中学赵勇校长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实践,以及利用大模型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助力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以及将数字人应用于教育工作中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赵海涛主任围绕以AI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优化管理流程、以AI+智慧教学平台助力双新改革、以AI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范式助力教学变革四个方面呈现了该校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体系化建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董红军校长分享了学校通过开展校本研修,着力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以及高中九个学科利用AI助力课堂教学的融合实践案例。温州市数字经济研究院顾旭波副院长介绍了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情况,呈现了AI在音乐、视频、大模型创新应用等,以及AI音乐创造比赛、AI MV比赛及数字人技术拓展课程等特色活动,此外,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刘军副教授也介绍了团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工作。智谱清言公司丁颐总监介绍了智谱清言大模型在虚拟对话、创意写作、图片生成、搜索增强等方面的多样化应用,呈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前瞻动态与创新活力。
在研讨交流环节,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助理常宏表示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也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智能体的训练与应用。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郝石佩主任分享了学校基于知识库开发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如语文课标问答代理、画作评分、英语听力生成器等,以满足老师们多样化需求,努力为教师搭配出独特的人工智能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孙众教授围绕“从课堂教学智能分析到人机协同的教师表现性评价”进行了分享交流,呈现了智能课堂教学分析“五可”模型:可观察、可测量、可计算、可解释、可促进,以及人机协同的教师表现性评价框架,为智能+进程下的课堂评价带来了专业性新视野。
第三场研讨会合影
上述系列研讨会聚焦智慧校园数字基座、场景融合、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三大主题,基于专家引领、典型案例分享及专家指导、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入探讨在基础支撑、场景融合、创新引领不同层次上多元化智慧校园发展路径,呈现数字生态,展现实践智慧,阐明机遇挑战,这对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将在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发展及未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方面积极作为,进一步发挥服务支撑和学术引领作用。
(供稿:路晨雨、李玉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