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体系建设暨王炳照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顺利举办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2024-12-18
27
2024年12月15日,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体系建设暨王炳照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区举办。本次学术讨论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承办,《教育学报》编辑部和《教育史研究》编辑部协办。共有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单位的五十余名师生来到会场参与交流讨论。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田正平教授(线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成宪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曲铁华教授和王凌皓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申国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明喜教授等特邀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教授等学部领导出席,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本次学术讨论会。
本次讨论会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议程,其中上午的议程由施克灿教授和孙邦华教授主持,下午的议程由刘立德编审、周慧梅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代表学部致辞时强调此次研讨会对于传承王炳照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朱旭东教授指出,王炳照先生为教育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对学部的教育史学科未来在如何继承王炳照先生的精神遗产以进行学科建设方面提出明确的希望和要求。
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在视频讲话中深情地回忆了王炳照老师对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求学期间所给予的帮助,讲述了在教育史学术研究、教育史学科规划组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一起工作时的愉快经历,以及所给予的指导、指引,特别是对王老师在教育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杜成宪教授的报告围绕北京师大“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和王炳照先生在其中的角色、贡献展开论述。他认为从1978年至今,北京师大“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大致经历了薪火相传的三代人,王炳照先生在“衰年再开风气的一代”中是传承者、襄助者,在“大器晚成的一代”中是先行者、主导者,在“探索创新的一代”中是提携者、引领者,在三代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曲铁华教授在报告中评价王炳照先生为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分别从要旨阐释、主要成就与历史启示三方面对王炳照教育史学科建设思想进行详细分析。特别指出,尊重学科规律、客观从容地面对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澄明学科属性、进一步厘清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厚植文化传统、注重教育史学科发展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薪火传承、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越的教育史人才队伍是总结王炳照先生教育史学科建设思想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王炳照先生的夫人胡秀英老师在视频致辞中对教育学部和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举办此次研讨会表示深深的感谢,祝教育学部和教育史学科再创辉煌。周慧梅教授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回顾了王炳照先生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光辉历程。王炳照先生在七十寿宴上所讲“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你们这些学生”这句话,令研讨会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华中师范大学申国昌教授在报告中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学术贡献四方面阐述了王炳照先生一生成就,并称赞王炳照先生治学严谨、为人大度、开朗豁达、品格高尚,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学界泰斗和教育家。
东北师范大学王凌皓教授的报告,从王炳照先生的教育历程和学术征途、深耕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彰显教育史学人的学术品格、未来教育史学科发展与教育史学人的塑造四方面,概括了王炳照先生学海无涯、“经师”风范、“人师”情怀与育英传薪的学术风范和人格特点。
华南师范大学黄明喜教授回忆了与王炳照先生的二三事,强调王炳照先生彰显了“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有光者辉煌”的师道精神,并赋诗《时光》一首:“洋洋走花城,崒崒存王道。德业千秋炳,荣光万载照”,感念王炳照先生。
俞启定教授高度赞扬王炳照先生具有中流砥柱、继往开来的学者典范,认为王炳照先生于80年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位学者,在90-00年代是跨越世纪、继往开来的一位学者。
下午的圆桌会议,由刘立德编审、周慧梅教授主持,引导各位师生围绕王炳照先生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思想与总结,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核心问题,王炳照先生与我的学术成长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与会代表首先深情地回忆了自己跟随王炳照老师学习时的动人故事,有感于王炳照先生乐观豁达、亲切随和,对待学生关爱有加、宽严结合,令人如沐春风。米靖教授等多位与会嘉宾感怀先生对于自己学术生涯的引领作用,并始终把先生的教导铭记在心,要做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学术研究。
施克灿教授和刘立德编审等进一步强调王炳照先生具有极强的学术组织、策划能力,全面看待问题的大局观、不媚俗不跟风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其人格魅力为整个教育史学界所公认。
最后,申国昌教授和孙邦华教授等指出,为传承王炳照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讲好王先生的故事,更需要大家抓紧时间整理王先生的各项成果,包括著作、文章、讲座、讲义、学术笔记、书信(纸质和电子邮件)、序、回忆等,结集出版,并进行研究、阐释。这需要学界众多人的共同努力,王门弟子、再传弟子责无旁贷,应当首先行动起来。此倡议得到与会嘉宾、代表的广泛赞同,表示会在整理王先生成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让王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家精神泽被后学,助力中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