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优计划”工作研讨会议成功举办
教学办公室
2024-12-11
0
2024年12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优计划”工作研讨会议在英东教育楼352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朱旭东部长主持。参与会议的嘉宾有:澳门大学柳秀峰教授、科学教育研究院郑永和教授、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教授、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婧婧教授、教师教育研究院黄嘉莉教授、李琼教授、袁丽教授、叶菊艳副教授、刘丽莎老师、王凯老师、王玲老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宇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王重洋老师、教育管理学院史杰萍老师、教学办公室刘伟老师、赵尚艺老师。
朱旭东部长对国际知名科学教育研究专家、澳门大学柳秀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针对进一步创新落实“国优计划”征集宝贵建议,明确工作部署,构建独具特色的“国优计划”培养模式。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智慧火花相互碰撞,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展现出浓厚的研讨氛围、极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澳门大学柳秀峰教授介绍了美国的科学教师培养经验,从开展“校本跨学科学习”“STEM教育”“培养研究型的教师PCK”着手,将课堂作为研究现场,重点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教学思想和能力、行动研究能力、能够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教师,以及教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教育研究院郑永和教授指出,“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身份认同,要着眼于学生的价值观,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定位和发展路径。郑永和教授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科学教师素养结构和科学课程体系,认为科学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教育信念、跨学科知识、对学生的了解等综合性素养结构。目前,跨学科教学、科学学习与实践以及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教学人才是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建议进一步明确学生身份认同,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关于“科学本质”“科学教育”等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教育,形成培养框架。
教师教育研究院黄嘉莉教授认为,“国优计划”培养方案的课程架构和地图要凸显“跨学科”,结合时代趋势将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在课程实施、实践基地选择、导师确定等方面统一管理方向;同时加入表现性评价相关内容,体现培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教师教育研究院李琼教授从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议。在课程建设方面,统整“学位基础课”为专题课程,凸显“教师教育课程”这一特色,同时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我校教育特色;在实习实践方面,建立优秀基地校,开展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申请国家社科项目、重点专项等,追踪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可以全国推广的教师教育课程,凸显北师大的特色。
教师教育研究院叶菊艳副教授从教师教育专业角度出发,认为在培养理念方面要达到“四个强”。首先,学生具有“强”科学基础,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科学探究、创新知识、脑科学、人工智能等……第二,教师具有“强”专业基础,例如:培养具有反思性的专业实践者,课程要强调理论和实践融合培养教师,要思考在时空编排方面如何促进理论实践融合;第三,“强”人文: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sci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国家对于科技强国、创新的理念融入课程;第四,“强”整合、“强”交叉:即人文性与专业性的整合,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融入科学研究中。同时,构建由教育实践、科学实践、国际实践、研究实践组成的创新进阶型实践体系,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体验,深化学生的课程学习、适应多样复杂的科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宇副教授指出,“国优计划”培养的总体思路是要“统一”,即招生、培养、选拔、管理形成统一的体系。首先,统整分学科的“国优计划”培养方案为科学学科培养方案,总体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科学教师”,即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具有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创新自主意识和敏感性,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教师。第二,要凸显“人文”优势,明确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课程设计方面加入“如何从人文视野看科学研究”等相关内容;第三,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精一点”、课程“厚一点”、课程要更丰富一些。第四,从管理角度要保证学生的持续学习率,强化“订单培养”,与中小学紧密结合,针对学校需求进行培养。
教师教育研究院刘丽莎老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王重洋老师、教育管理学院史杰萍老师、教师教育研究院王凯老师也分别发表不同意见。刘丽莎老师提出针对学生是“研究型”还是“实践型”的需求设计不同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前沿素养类课程;建立跨学科师资队伍,并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开展持续追踪。王重洋老师重点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对于学生选题研究和实践教学提出建议,要加强关于交叉学科的选题和研究,建议定期公布重点选题和关注点,成立教材研究基地;实践方面除了学生“走出去”,同时邀请行业导师“走进来”,开辟学生视野。史杰萍老师从招生选拔、实习实践、就业追踪和指导等方面提出意见,认为学生选拔应立足于研一年级,延长培养时间,强化培养质量;提供入职培训、在职提升等业务支持。王凯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建议分类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定向培养计划;融合专业课和教育教学类课程;暑假支教和寒假反向调研结合,参与“四有好老师”公开大讲堂和讲座报告等,为学生提供接触教育和一线的机会。
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国优计划”的管理、课程、导师配备、培养过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婧婧教授高度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并发表关于“国优计划”工作落实的思考,感谢大家为“国优计划”教育事业贡献专业力量。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会议征集了各位专家学者关于创新落实“国优计划”的宝贵建议,明确下一步工作部署,构建独具特色的“国优计划”培养模式。本次会议不仅为“国优计划”的具体实施明确了方向,也为科学教师培养和理论实践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学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为推动我国教师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站在世界科技之巅添砖加瓦。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