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东莞市数字教育体系建构,加速区域智慧校园生态发展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25-04-03
0
2025年3月31日至4月2日,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玉顺教授团队赴东莞调研,为团队所承担的东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研制工作开展现场调研、指导。团队与东莞市南城教管中心、松山湖教管中心、塘厦教管职中心等区域开展研讨交流,围绕区域智慧校园发展研讨、代表性学校考察、创新性实践观摩、聚焦性主题对话等,深度了解东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现状,落实、推进双方合作的《东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项目编制工作,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新进程和新趋势。
调研工作覆盖东莞市南城教管中心、松山湖教管中心、塘厦教管职中心,以及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第五中学、松山湖北区学校等四所代表性学校,结合区域数字教育体系建构发展目标与愿景,与区域及学校展开专业对话,调研团队结合自身学术与实践经验,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实践、数智技术赋能及智慧校园建设与系统性推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与融合推进策略。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背景下,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是加速教育跃升性、系统性变革时代共识,更是区域教育高质量体系发展必由之路。东莞市以全域智慧校园发展为突破口,加速区域统筹推进与学校特色发展并重数字化体系建构策略,高标准建设市级“一中心两平台”,发展“基座+应用+生态”体系,形成“市级大平台、学校小应用”良性发展生态。南城教管中心通过数据中台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构建从学生评价到教师成长全链条智慧教育生态;松山湖教管中心依托高端人才与产业优势,探索AI与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涵盖智慧课堂、智慧管理、智慧评价的多层次应用生态;塘厦教管中心以低成本普惠策略和区域统筹模式,实现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学校在市级大平台支撑下,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多样化场景应用,形成了“大平台+小应用”创新发展模式,呈现“区域统筹、学校特色、数据贯通、生态赋能”发展格局,彰显了东莞市在区域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引领性实践。为进一步推动东莞市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与高校团队合作,研制智慧校园建设规范与分级评价标准,推动东莞市数字教育体系引领下的区域集约与区校协同发展,强化跨部门横向联动合作、多层次纵向融合贯通,并在区域数字化生态建构中明确镇街职责,辐射数字基座能力、提升区校协同效能、促进场景融合发展,在应用场景拓展和数据治理深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东莞市教育大平台辐射推广与融合应用能力,加速应用生态开放性、全场景融合发展。
在迈向素养育人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学校在智能技术应用深度和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现实瓶颈,亟需加快“数智赋能”与“素养育人”双提速,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整体提升东莞市智慧校园发展水平,打造东莞市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以《理解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进程与趋势》为题,深入解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剖析人工智能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等领域的变革效应。他指出,人工智能引领下的信息科技迭代发展,开启了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践新进程,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与教育治理,人师、机师协同育人促进核心素养培育,这些已成为智慧校园发展的重要方向,教育工作者需主动适应AI技术变革,积极拥抱数智技术应用,加速教学模式创新。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字教育研究部李勇主任分享了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经验,大兴区通过构建“新三个课堂”顶层框架,以智慧课堂、名师课堂和活力思维课堂为核心,建构区域性人工智能应用工具箱,服务课堂学习为中心生态发展,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形成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兴模式。专家分享为东莞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模式参考,有助于全市智慧校园深化发展。
本次调研系统梳理东莞市、镇街及学校层面的数字化现状、发展规划、推进策略和实施成效,为《东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引领全市、镇街及学校的智慧校园发展需求,指导学校数字化变革实践,加速人工智能赋能的群智协同、跨域共享和生态建构,全方位赋能教育强国进程下的东莞市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供稿:代帅、李玉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