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生园地 »头条关注

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 暨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闭幕式成功举办

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5-06-26

0

2025年6月20日-21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暨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闭幕式”。本届论坛以“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强国建设新图景”为主题,设立主论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以及“数智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型”“教育数字化与公平可及”“未来教师发展与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自主发展”“全球教育合作与数字教育治理”“中小学协同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六大平行论坛,汇聚全国教育学科优秀学生代表共同探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命题与改革议题。

图 1 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成功举办.png

图 1 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成功举办


主旨报告:系统阐释教育强国战略支点与教育数字化时代使命

在6月20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教授以《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强国建设新图景》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紧扣党的二十大“教育强国”战略布局,系统阐释教育如何从支撑系统跃升为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强调教育强国建设不仅关涉教育体系自身的转型升级,更依赖于教育数字化的深层重构与跨系统协同。

围绕“从工具嵌入到范式转型”的核心逻辑,宋萑教授聚焦教学模式、资源配置、评价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四大维度,分析教育数字化如何在各学段与各系统中实现功能重构。报告强调:教育数字化不仅是通向教育强国的技术路径,更是制度支点与价值引擎。最后,宋教授寄语青年学者以问题意识和跨界思维回应时代命题,在教育强国进程中贡献青年智慧与专业力量。

图2 宋萑教授做论坛主旨报告.png图2 宋萑教授做论坛主旨报告(2).png

图2 宋萑教授做论坛主旨报告


论坛一 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承办的论坛一“数智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型”顺利举行,西南大学奚晓霞教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熊梅竹担任主持。

本场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深入探讨数智环境下教学逻辑的演变与方法创新。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同学围绕课程与教学改革展开精彩汇报。安徽师范大学李嘉欣博士生基于“DeepSeek”技术分析了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逻辑与风险;西北师范大学李瑶硕士生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提出“学生与GAI的认知间性关系”建构机制;阜阳师范大学田洁硕士生针对生成式AI在高中数学精准教学中的赋能路径进行系统探讨;天津大学宋海鑫硕士生则通过30项实证研究开展元分析,分析AI工具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促进效应。

        image.png

图3 论坛一“数智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型”

在点评交流环节,奚晓霞副教授结合当前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位同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运用与实践价值给予肯定,并提出进一步聚焦教学实际与方法论创新的建议。


论坛二 教育数字化与公平可及

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论坛二“教育数字化与公平可及”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朱洪洋担任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陶思景担任主持人。

本场论坛聚焦数字时代教育公平的内涵拓展与实现机制,四位汇报人围绕知识普及、协同治理、数字素养与人力资本展开深入研讨。首都师范大学张鸣轩依托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1世纪科学普及研究的知识生态与前沿动态进行系统梳理与图谱分析;陕西师范大学祝琨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家校社协同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机制与融合路径;西南大学王秋燕通过实证研究呈现农村学生未来信念在数字素养形成过程中的正向激励效应;南京大学董若溪则基于农户微观数据,分析教育人力资本如何调节数字技术使用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image.png

图4 论坛二“教育数字化与公平可及”

朱洪洋老师对各位汇报人的研究问题意识、方法设计与现实关怀表示肯定,认为本场汇报紧扣教育公平与数字转型交叉议题,体现出青年学人将技术逻辑融入公共议题研究的探索意识。点评过程中,朱老师也围绕概念界定的精确性、因果机制的识别策略及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论坛三 未来教师发展与教育家精神弘扬

论坛三“未来教师发展与教育家精神弘扬”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友谊担任点评嘉宾,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慧琴担任主持人。

本场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重构、专业发展路径与教育家精神的延续与创新。来自不同高校的四位汇报人围绕教师创造力、教育理念与职业选择展开多维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夏米西努尔·图荪立足“知识实践”范式变迁,梳理教师专业发展逻辑在智能时代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重构路径;南京师范大学潘亚萍从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策略双重视角,系统分析教师教学创造力的现实困境与可开发性维度,并提出融合技术与人本要素的培养策略;安徽师范大学邹方方聚焦“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表达,提出从“学科—学术—学人”的三维路径推进教育价值回归;南京师范大学付杨通过文化社会学视角,剖析寒门学子从教意愿背后的价值选择与身份建构机制。

image.png

图5 论坛三“未来教师发展与教育家精神弘扬”

点评环节中,田友谊教授高度肯定了各位汇报人对“未来教师发展”议题的深度关注与理论创新,指出本场论坛在回应教育强国战略中关于“强师工程”的实践需求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从概念聚焦、研究逻辑与实践应用等方面给予针对性建议,并鼓励青年学者立足真实教育现场开展问题导向研究,锤炼教育理想与专业担当的统一。整场论坛主题集中、论证扎实,展现出青年学人对新时代教师使命的系统理解与创造性回应。


论坛四 全球教育合作与数字教育治理

论坛四“全球教育合作与数字教育治理”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承办。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聚鹏担任点评嘉宾,教育学部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江珊担任主持人。

本场论坛围绕教育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球治理参与路径及技术赋能策略展开研讨。三位青年学者分别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数字化政策转化、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等议题出发,呈现出具有时代性、战略性与操作性的研究构想与理论分析。西南大学蒋思楠结合“教育现代化”与“对外开放”双重战略目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逻辑路径与治理机制构建;北京外国语大学范婉晴立足比较教育视野,提出以国际经验为镜鉴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战略体系,推动全球教育数字治理参与模式创新;西北师范大学田芸艳则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借助数字平台与AI技术扩展中国教育话语权,提升文化传播的数字效能与策略多样性。

image.png

图6 论坛四“全球教育合作与数字教育治理”

点评环节中,杨聚鹏教授指出,全球教育合作与数字治理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关键议题,三位汇报人选题切中现实关切,论证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理论潜力与实践转化空间。他进一步鼓励青年学者增强教育全球性视野与跨文化研究能力,推动中国特色教育数字经验融入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在更广阔的知识舞台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整场论坛视野开阔、内涵深厚,体现出青年学人对教育数字化时代中国角色转型的主动回应与积极建构。


论坛五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自主发展

论坛五“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自主发展”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承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纯槿担任点评嘉宾,高等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生袁艺乐主持。

本论坛围绕数字治理转型背景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改革、治理逻辑演进与主体能动性发挥展开深入探讨。四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制度文化、组织机制与社会参与等维度切入,为理解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视角。南开大学江志宸以“优绩主义”视角剖析高校治理中“匠人精神”的异化与制度张力;杭州师范大学陶宇婷提出“大学生活实验室”概念,探讨数智环境下高校协同治理的新路径与范式转型;南京师范大学韩聪慧围绕“适合的教育”理念,分析学校教育时间结构的重构机制与价值基础;华中农业大学张静媛基于田野观察,剖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关系的互动逻辑与建构机制。

image.jpeg

图7 论坛五“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自主发展”

在点评环节中,陈纯槿教授对汇报论文的研究深度与选题价值表示充分肯定,指出四位同学不仅体现出对教育治理问题的敏锐洞察,也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之间实现了有效连接。他特别强调,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激发各类教育主体的自主能动性,推动“制度治理”与“人本治理”融合发展。

整场论坛议题鲜明、讨论充分,充分展现出青年学者对教育治理复杂性与前瞻性的深刻思考,也为新时代教育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提供了有力学术论证。

 

论坛六 中小学协同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联合安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论坛六“中小学协同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顺利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叶建宏担任点评嘉宾,教育学部讲师、双肩挑辅导员石垠担任主持。

论坛围绕“中小学协同提质”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与区域协同育人策略展开深入交流,聚焦新阶段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关键路径与实践创新。安徽师范大学檀小娟以支教教师身份建构为切入点,探讨了支教经历中的自我生成、异化与重构机制;阿坝师范学院钟守群通过典型幼儿园调研,分析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认同与参与现实;南京师范大学陈馨怡构建出我国艺术素养高水平教师的能力画像模型,聚焦美育教师核心素质与发展路径;西北民族大学常雅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梳理生态教育三十年发展趋势,呈现领域内部的演进脉络;西北师范大学何芳探讨了“高校—中小学”协同研修体系下教师主体性的遮蔽现象与重构机制;西南大学李世洁则关注乡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演进,呈现其从“生存”状态迈向“生长”状态的现实困境与价值潜能。

 image.jpeg


图8 平行论坛六“中小学协同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

在点评环节中,叶建宏老师围绕选题切口、研究逻辑与现实价值展开精准点评,充分肯定汇报人对新时代师范教育协同机制的关注与回应。他指出,当前基础教育变革与教师教育提质应更加注重协同系统构建与教师主位意识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中小学—高校—区域”多维联动的实证基础与机制创新。

 

主论坛 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

2025年6月21日下午,“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学术论坛”主论坛以“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为主题,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场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邀请五位长期深耕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治理实践的专家担任点评嘉宾:清华大学郭菲教授,北京大学周雪涵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胡莉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方芳教授。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孙艺彤主持。

本场主论坛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背景下,教育体系重塑、高教结构优化与战略目标落地等核心议题,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与跨层级对话,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四位研究生代表带来多元议题的汇报。北京师范大学张新聚焦“双一流”政策实施成效,实证分析其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西南大学李雄通过全球长周期视角分析大学制度变迁,回应高教改革中的结构演化趋势;天津大学孙雨晗围绕新质生产力提出背景,剖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动;中国矿业大学刘桂茹则从人口老龄化与政府财政响应出发,探讨其对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影响逻辑。

截屏2025-06-26 09.24.41.png

图9 主论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汇报

        五位专家从选题前沿性、数据方法规范性与政策回应性等维度对汇报进行系统点评,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提出切实改进建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围绕“教育强国何以可能”“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展开交流,进一步凝聚了理论探索与现实关切的共识。

截屏2025-06-26 09.26.28.png

图10 主论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质量教育未来”嘉宾点评

作为本届论坛的重磅板块,主论坛以高水平汇报、高密度交流、高质量回应体现出学生论坛的专业深度与学术张力,也为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青年研究者提供了思想激荡与学术共鸣的重要场域。

 

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高校学生学术论坛

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闭幕式圆满落幕

2025年6月21日16:00–17:00,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暨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闭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教授、副书记刘立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各位老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论坛承办单位的专家与学生代表,以及各平行论坛师生代表等嘉宾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硕士研究生孙艺彤主持。

image.jpeg

图11 主持人孙艺彤宣布闭幕式开始

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分管主席陆灵欣同学对本届学术文化节整体活动进行回顾与总结。

第十六届教育学部学术文化节以“数字转型引革新,智慧教育助发展”为主题,自四月启动以来,持续开展贯穿师生、联通校内外的多元学术活动,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专业深度的青年学术成长平台。本届文化节共设六大模块:主旨报告聚焦教育强国与数智融合,开篇奠基年度主题;“名家讲坛”邀请多位教育界权威学者引领前沿思考,涵养学术素养;“名师面对面”深入基础一线,搭建青年与资深教师的对话空间;“学术加油站”回应学生现实需求,设置学术次写作工作坊、青年教师讲座、良书共读等实务板块;“读书月系列”活动以阅读促思辨,涵育教育情怀;“全国一流教育学科高校学生学术论坛”则面向全国十数所高校展开,设置六大平行论坛与主论坛,邀请来自不同学段、学科与领域的百余位学生代表围绕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教育公平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共同擘画教育蓝图。在师生共建的努力下,本届文化节不仅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也推动了学术共同体的实践凝聚,进一步擦亮了教育学部“崇教爱生、求真育人”的办学宗旨。

image.jpeg

图1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分管主席陆灵欣同学

回顾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

在颁奖环节,清华大学郭菲教授、北京大学周雪涵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胡莉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楠教授受邀为本届学生论坛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邱化民老师宣读获奖名单。

本届论坛面向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广泛征集优秀学生论文,遴选出一批理论性强、视角新颖、方法扎实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现出青年学术力量的专业深度与思想锐度。经评审遴选,论坛设立“最佳论文奖”“优秀论文奖”与“学术新星奖”多个奖项,鼓励青年学人立足学术前沿、回应时代议题,持续拓展教育研究的理论边界与现实价值。

image.jpeg

图13 嘉宾为学生论坛获奖学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教授发表闭幕致辞。施克灿教授高度肯定本届学术文化节所展现的学术深度与组织成效,充分肯定青年学子在论坛中展现出的理论关切与专业表达,并寄语广大师生继续秉承教育学部严谨治学、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拓展学术格局、丰富活动形式,在服务国家教育战略中不断开拓进取,为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image.jpeg

图1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教授致辞

 

作为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广邀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青年学者,以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共襄盛举。论坛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主题,聚焦重大现实议题与理论前沿问题,搭建了跨校际、跨层次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本硕博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凝练学术思想、拓展专业视野提供了坚实支撑。

image.png

图15 第三届全国一流教育学科高校学生学术论坛

暨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闭幕式与会人员合影

数字转型引革新,智慧教育助发展”第三届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学生论坛暨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至此圆满收官。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将继续传承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勇担时代使命,持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平台功能,努力汇聚青年学术力量,为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image.png

图1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十六届学术文化节活动总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5年6月21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