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 »培养动态

北师大教育学部举办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坊 探讨AI教育实践经验

教学办公室

2025-07-02

0

北师大教育学部举办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坊

 探讨AI教育实践经验

2025年6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专题工作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王宏宁副教授受邀进行主旨讲座,深度分享了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领域的探索历程、实践案例与核心洞察。

image.png

 

直面教育本质:AI如何重塑教与学

王宏宁副教授首先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从孔子“言传身教”到现代大学教育,再到互联网打破知识围墙。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性发展正带来颠覆性影响:“当AI模型在竞赛级别测试中的解题能力超出人类水平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如何开展教与学?”

image.png

清华实践:从解惑到创造的三层赋能体系

王宏宁系统介绍了清华“AI助教系统”的核心架构:

1.基于学科知识的智能解惑AI助教融合不同知识来源,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行个性化解答与辅导。目前已覆盖182门课程,累计响应学生提问达18万次,显著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若采用传统模式,为60名学生每人提供30分钟一对一辅导几乎难以实现,而AI助教的介入,使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2.基于思维引导的交互问答: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多智能体交互策略与自我评价,突破简单问答,实现引导式对话。例如在编程课中,AI通过多轮反思模拟人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解决方案而非直接给答案。 

3.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实验:传统实验教学面临物理设备昂贵、实验场地受限、操作安全风险等问题,基于大模型搭建虚拟实验平台,可实现电路实验、物理实验、复杂系统建模、社会模拟等。

image.png

关键技术突破与挑战

1.低门槛开发:教师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即可创建学科智能体。在上传教材、课程讲义、文献等资料后,AI自动构建知识图谱、提炼问答对全程无需编程操作,大幅降低技术门槛。

2.多模态交互与控制通过微调模型实现多模态输出,以满足特定学科需求。例如,建筑设计需微调模型满足美学要求,避免生成“带灯塔的农场”等错误。同时,复杂多模态语义理解能力的缺失会加剧模型推理和计算偏差,需要针对性提高大模型多模态推理能力。例如,在电路原理等专业课程中,需训练专用模型实现电路图到仿真语言的精准转换。 

3.推理性能与效率的平衡:单轮回复生成需15-20秒响应时间,多轮思考显著影响体验,亟待工程优化。

数据揭示深层价值

一项写作试点研究显示,基于AI助教提供的800字详细批改(远超传统教师20字点评),15名学生的作业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反馈:“感受到努力被认真对待”。凌晨高频使用数据则体现AI成为学生“及时雨”,缓解了深夜无人求助的学业压力。

回归教育初心

王宏宁强调,“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当记忆型知识获取被AI极大简化,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辨别答案质量等高阶能力。同时,他提出开放命题:如何评价智能助教系统对于教与学的效力?知识产权与数据所有权如何界定?需教育界与技术界共同求解。

最后,北师大相关院系教师及教育技术研究者深度参与研讨,共同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变革路径。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