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最新动态

2025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EI)暑期学校顺利举办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

2025-07-31

0

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s,以下简称INEI)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研究院等11个全球领先的教育学院组成的国际学术联盟。自2017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INEI暑期学校,成为联盟师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5年7月1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承办的2025 INEI暑期学校在教育学部318励儒报告厅顺利开幕。本次联盟暑期学校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全球暑期学堂”系列活动之一,以“教育的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为主题,特邀10余位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作精彩学术报告,并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对话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副部长滕珺教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晨教授、副院长陈露茜教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周慧梅教授、孙益教授、刘幸副教授等学部教师代表,以及联盟授课教师,会同来自全球12个国家与地区的42位暑期学校学员,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仪式由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周慧梅教授主持。

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晨教授分别为开幕式致辞。在开幕式上,朱旭东部长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办INEI暑期学校的优良传统,并向远道而来的学员们表示热烈欢迎。暑期学校精心打造了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期待学员们积极参与、开拓视野、收获知识并建立宝贵的学术联系。王晨教授在致辞中寄语全体学员学有所成,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教育学部学生代表丁怡君表达了对学部精心筹办本次INEI联盟暑期学校的衷心感谢,并表示会积极投入各项学习与交流活动。

图片1.png

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致辞

图片2.png

开幕式合影

开幕式后,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施克灿教授为学员们作了题为“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的讲座。施克灿教授以儒学经典为基,围绕“教育本质”、“培养目标”、“实践路径”三大命题展开。学员们对此话题表示出强烈的兴趣,并就“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家校社协同育人”、“道德教育现代性”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图片3.png

施克灿教授作主题讲座

7月1日下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张铭雨博士主持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William Reese教授以“计算男孩:泽拉•科尔伯恩,美国首位儿童名人”为题,通过图像与漫画生动还原19世纪这位数学神童的成长轨迹,剖析大众传媒对早期“儿童名人”现象的塑造。研讨聚焦历史研究中“个体与普遍性平衡”、“父母教育支持”、“儿童成长环境构建”等命题,为跨文化教育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图片4.png

William Reese教授作主题讲座

7月2日上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孙益教授的主持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Walter Stern副教授以“我是他们的牺牲品:加里•泰勒与种族隔离解除后黑人学生被定罪的问题”为题展开讲座。讲座梳理了1974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所推进种族融合的高中种族冲突事件。Walter Stern副教授通过此案剖析美国政府在种族问题上的失败,即未将儿童视为需要保护的自主个体,致种族偏见渗透审判,引发学员们对平等、公正及未成年人权益的反思。

图片5.png

Walter Stern副教授作主题讲座

7月2日下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周慧梅教授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在讲解员讲解过程中,大家了解了北师大自创办至今120多年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西迁办学等历史阶段,以及学校在推动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师资培养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贡献。

图片6.png

学员们参观校史馆

7月3日上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教授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北京市三帆中学。三帆中学副校长朱兴国老师代表学校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课程及先进的教学场馆。他表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中外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随后,学员们在朱兴国副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包括现代化的教学楼、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信息科技中心以及心理活动中心、舞蹈教室及体育场馆等。

图片7.png

参观北京三帆中学合影

7月3日下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教授的带领下,学员们赴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展教育调研活动。在国际交流负责人刘莹老师的热情接待下,调研团队先后参观了学校特色鲜明的图书馆、美术室和音乐室等教学场所,实地考察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教学环境。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学校教师代表系统介绍了办学特色与发展成果。学员们围绕招生政策、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议题踊跃提问,特别就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深化了国际学生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理解,更搭建起教育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对话的桥梁,为后续的学术研究的共同展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图片8.png

参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合影

7月4日上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刘幸副教授的主持下,日本广岛大学Makiko Santoki副教授以“不当监护下儿童的照护与教育责任:历史视角”为题展开讲座。Makiko Santoki副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儿童养育责任并非仅由父母承担。基于英国案例研究,她揭示了许多儿童在非传统家庭结构中成长的现实,并重点分析了“不当监护”情形下儿童照护与教育责任的认定困境。该研究为完善儿童权益政策提供了新视角。

图片9.png

Makiko Santoki副教授作主题讲座

7月4日下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赵宏勃副教授给学员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云纹样,聚焦其历史演变、象征意义及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解析这一经典图案,学员们学习汉字基础知识,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学员们了解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以及中国人如何通过纹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图片10.png

赵宏勃副教授作主题讲座

7月5日,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孙邦华教授带领下,学员们赴天坛、孔庙与国子监进行文化考察。上午,师生首站考察天坛建筑群。在先农坛了解古代帝王亲耕祭祀传统后,重点参观祈年殿。通过解析殿内28根巨柱的象征意义(四季、月份、时辰),学员们直观感受中国古代将天文历法、农耕文明与礼制建筑相融合的智慧,深入理解“天人合一”哲学对现代生态教育的启示。

下午在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员们观看大成殿前进士题名碑林,认识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国子监辟雍大殿体验“天圆地方”环水设计的独特形制,了解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管理制度。这一天的考察研习中,师生们不仅用脚步丈量古迹,更以心灵探求着中华文明教育源头的活水。那些冰冷的石碑和生动的建筑无一不在生动地诉说着教育制度演进的千年脉络与“人文化成”的执着追求,使学子们得以在真实的历史文化场域中,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图片11.png

国子监参观合影

7月6日上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教授的主持下,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刘幸副教授以“约翰•杜威与中国教育”为题展开讲座,深度解析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思想的“中国之旅”。本次讲座聚焦二十世纪中国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历程。

图片12.png

刘幸副教授作主题讲座

7月6日下午,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伏学凤副教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之美”文化体验课程。活动中,伏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发音规律、字形演变及语法特点等,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问答,让学员们对汉字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场气氛热烈,尤其在最后的创意实践环节,学员们以古汉字为灵感,在扇面上绘制自己的生肖字形图案,将传统文字与扇面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外籍学员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也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片13.png

学员们展示自己的创作

7月7日,学员们在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教授的主持下,就自己在暑期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心得、收获或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汇报。每一位同学都分享了自己在这几天的交流学习中的难忘回忆,并就此行有关教育的见闻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学员们真诚地表达了对暑期学校的感激和祝福,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能来到中国,延续这场融合古今中外的教育对话。

汇报结束后,陈露茜教授为暑期学校闭幕式致辞,随后给每一位学员颁发证书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在大家的掌声与欢呼声中,2025 INEI暑期学校圆满结束。

图片14.png

闭幕式合影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