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2024-2025学年学生科研课题研讨沙龙顺利举办
教学办公室
2025-06-27
2
为搭建院内教育科学研究平台,提升研究生科研热情,根据学院科研发展总体规划,自2024-2025学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面向硕博士生设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学生科研课题”,并于2024年秋季学期立项10项学生课题。2025年6月11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2025年学生科研课题研讨沙龙在演播楼208举办,班建武院长、刘水云副院长、程猛副院长参会。7位课题负责人参会,汇报了她们的中期成果和研究进展。
马文博汇报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具身化应对路径》,主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身体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具身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会老师建议,研究问题需要进一步聚焦,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取舍。尤慧媛汇报的题目是《不同实践经历影响下的师范生教师专业道德养成的叙事研究》,聚焦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情感困境,并尝试对师范生成长叙事进行类型学分析。与会老师建议,后续需重点重构理论框架,强化研究的叙事特征,更深入地揭示实践经历与专业道德养成之间的复杂关联。邓璇汇报的题目是《循环游戏与情感迷宫:考研调剂者实践逻辑的叙事重构》,认为调剂者通过动态博弈策略展现实践理性,却因制度性困境陷入双重困局。与会老师建议:明确核心研究问题与价值指向,补充政策执行者视角,聚焦“可避免的痛苦”,将调剂过程中的正式与非正式逻辑(尤其非正式逻辑)纳入分析范围。雷爱汇报的题目是《“正确”的惶恐:竞争性大学中的就读体验与性情形塑》,研究聚焦于竞争性大学中的学习体验与心理景观,认为不同性质的“正确”之间的矛盾带来了学习、人际和自我的三重惶恐心理,并对学术人的再生产提出了挑战。与会老师建议,纳入时间维度的讨论,分析随着学习阶段推进后学生的道德感知流变,进一步思考两类学术人之间的代际支持和互动。
关嘉琦汇报的题目是《普职分流背景下高职教师的实践困境及其突破研究》,探讨了普职分流背景下高职教师的实践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在职业认同、教学适应、师生互动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普校毕业教师和技术课教师在实践中遭遇更多困难。与会老师提出需进一步明确问题、开展深度访谈、拓展研究深度等建议。卢意汇报的题目是《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家务’的情感体验与成长路径研究》,聚焦当下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所承担的“学术家务”,讨论了硕士生的情感体验及其对个人学术发展的复杂影响。与会老师建议:进一步溯源中国的文化传统,比如传统的师徒关系和师生文化等,结合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观冲突来深化研究结论。关阳汇报的题目是《现代女大学生的父女关系及其家庭经验研究》,认为今天的父女关系是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镜子,父女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是一场缓慢的文化变革。与会老师建议,需要进一步思考课题与教育学研究之间的学术脉络,探讨不同类型家庭中父女关系的特殊性,深度挖掘现有资料的学术价值。另有三项课题的负责人提交了项目中期成果及相关资料,具体包括彭云其主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野下的“超常儿童”及其身份建构研究》、何睿主持的《论作为理念与实存的“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与发展路径》以及白若雪主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生观转型研究》。
在7位负责人汇报后,班建武院长在沙龙总结中鼓励同学们继续扎根中国本土教育情境,以学术勇气提出新概念、新视角、新命题和新理论,持续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未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将继续支持院内硕博士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为平台拓展科研育人渠道,激发学生学术热情,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