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服务 »合作共建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未来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教育学部2025年专项系列活动(三)

社会服务办公室

2025-07-22

0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工作要求,教育学部在强师工程办公室的支持下,推进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简称“提质计划”)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启动2025年专项系列活动,包括梧桐计划——管理人员跟岗共进行动、格桑计划——教育学科共建帮扶行动、赋能基础教育培训者高级研修班、信息科技教学及跨学科教学技能提升课程、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实践探索等项目。

7月11日至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办公室统筹、教育学部承办的“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未来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项目在青海师范大学城西校区成功举办。来自阿坝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院校的47位青年高校教师参加此次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志勇、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晓华、副院长张春海出席了启动仪式,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志勇教授团队组织。

1-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春海副院长致辞.jpg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春海副院长致辞

2-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晓华教授发言.jpg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晓华教授发言

联结·对话:焦点团体访谈构建协作新形态

焦点团体访谈是工作坊前期的重要基础性调研活动。项目组分别围绕“当前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与实践探索”以及“AI技术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与挑战”等核心议题,与各小组展开了深入交流。这一环节不仅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还有效促进了不同院校教师间的相互了解,为后续工作坊的专题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3-四拼图-整体.jpg

焦点团体访谈构建协作新形态

觉醒·迭代:教师自我革命驱动课堂基因重构

7月11日下午,朱志勇教授主持“教师的自我革命:新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能与可为”主题工作坊。朱教授以“项目式学习”为切入点,现场组织教师分组研讨,最终形成六个研究小组。各小组采用“个人反思-组内研讨-组间诊断”的三阶段研究模式,依次围绕“教学大纲设计”“课堂互动与教师讲授”“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的主体与频率”“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等五大核心议题进行个人反思。在完成组内意见交流后,各组展开跨组“实物资料”互评,通过多维诊断,系统剖析了大学课堂的多元样态及其深层的教育哲学基础。

4-个人反思和组内讨论.jpg

个人反思和组内讨论

5-组间诊断.jpg

组间诊断

朱志勇教授在总结中,以“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分析了师生关系的理想范式。他提出,当前大学的课堂教学应当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建构方式,将课堂重塑为一种学术情境,通过师生互动与合作,共同建构有意义的“学术战场”。

解构·突围:循证实践破解课堂教学真问题

7月12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鸽博士主持“循证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反思”主题工作坊。李博士围绕“从何改革”“为何改革”以及“如何改革”三个层面,系统剖析了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政策发展、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同观念以及课堂教学的现状困境。在讨论环节,各小组聚焦“课堂提问中学生沉默现象”“小组合作中‘搭便车’行为”“小组教学活动被误判‘水课’现象”“学生滥用AI生成课堂讨论结果”以及“预习缺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等课堂教学困境展开讨论。各小组严格遵循循证课堂教学实践的路径,通过现象归因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并在跨组交流中共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6-李鸽博士主持工作坊.jpg

李鸽博士主持工作坊

7-小组之间围绕“困境与对策”展开对话.jpg

小组之间围绕“困境与对策”展开对话

移情·再造:学生本位视角重塑教学范式

7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孙芫主持“学生视角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专题工作坊。本次活动融合“自我革命意识”与“循证教育实践”理念,旨在引导教师从学生视角出发,探索课堂教学变革的新路径。孙芫以一项本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组织教师深入分析学生访谈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一过程,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好课堂”的内涵,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心中的真实反响,从而促进教师视角的转换,将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融入教学设计的核心考量。

8-孙芫博士主持工作坊.jpg

孙芫博士主持工作坊

9-小组分享研究成果.jpg

小组分享研究成果

设计·创生:以学习大纲为蓝本的课堂革命实践

7月14日,朱志勇教授主持“基于案例的课程大纲重构”专题工作坊。本次活动以本科生《教育社会学》课程学习大纲为原型,首创“我欣赏、我质疑和我建议”的三维互动评价框架,鼓励教师从多个角度审视课程学习大纲的设计理念、内容安排和实施策略。在理论研讨的基础上,朱教授进一步推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通过这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教师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真正实现从理念认知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10-《教育社会学》学习大纲研读.jpg

《教育社会学》课程学习大纲研读

11-朱志勇教授与小组深入研讨.jpg

朱志勇教授与小组深入研讨

经过四天的沉浸式参与,47位高校教师从前沿的教育理念解析到落地的教学方案设计,实现了从“自我革命的意识与理念”到“自我革命的实践与行动”的重要转变,每一场分享都像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课程创新的无限可能。老师们在生动的案例拆解、互动式的研讨交流中,理清了传统课程中存在的瓶颈,探索了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等新路径,他们将在实际教学中推动课堂教学理念、方式与行动的系统性变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教师心得摘录

阿坝师范学院 杨森:感谢朱教授及团队为我们带来“课堂教学革命”的深度分析和实践范式。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每一次研讨任务都是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的成果,是通往远方的起点。我们将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贯彻执行在以后的教学中。

阜阳师范大学 李鹏飞:参与了朱教授团队主导的课程研修,方知“教学自我革命”不是口号。与小组同仁拆解传统课堂痛点、反思教师的自我角色,研讨新的教学模式,从大纲修订到教案重构,每处改动都浸润着“以生为本”的觉醒。四天,收获的不只是方案,更是打破固局的勇气——课堂革命,从“我”开始。

青海师范大学 马志明:这次培训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场思维的革新——让我们明白,课程革命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从课堂细节里生长出来的创造力。带着这些收获回到岗位,我们不仅有了更清晰的改革方向,更有了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勇气和方法。

西北师范大学 郭莉萍:感恩协同提质的机制,让我们有幸与专家大咖、优秀同仁齐聚一堂。这不仅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我们共同成长、携手前行的起点。我将把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践行学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创新。再次感谢朱老师及团队中的各位老师。

西昌民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邵婷:感谢朱教授团队的精心付出,这几天的学习让我们收获颇丰。自我革命项目的核心在于以“参与与合作”驱动教学革新,打破了我们对培训的传统认知。朱教授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热忱向我们展现了教育践行者的力量,未来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反思与前行。

12-全体教师合影.jpg

全体教师合影

项目介绍:“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旨在加强师范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未来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项目是北师大教育学部提质计划2025年专项系列活动之一。该项目聚焦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访谈调研、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高校教师开展自我反思与小组合作研讨。本项目旨在激发教师“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探索师范教育的未来实践场域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模式,助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