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师生参访香港教育大学,顺利推进2025年北京市教委“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
2025-08-30
0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在教育学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师生团队于2025年7月9日至13日赴香港教育大学参访交流,顺利开展2025年北京市教委“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赴港部分活动。双方院校师生友好互助、精诚合作,成功举办了“合作一项研究”“共读一本书”“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参加一次国情教育研学”等系列活动。
一、京港学者合作研究:探寻教育学学科高质量创新发展可能性
2025年7月9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班建武教授率师生团队抵港,受到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院长麦博思教授(Professor MACFARLANE, Bruce John)及其团队的热烈欢迎。双方针对多项合作议题展开了友好而深入的会谈。参加会谈的教师代表包括: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王曦影教授、林可副教授,学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外事秘书于国欢老师;港教大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副院长陈君君教授,教师陈礼欢博士、郑颖彤博士等。
班建武院长首先向港教大团队介绍了北师大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重点关切与核心项目。麦博思院长和陈君君副院长就各类议题做了详细回应,并重点探讨了双方在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国际学术传播、教学研究、本科人才培养、微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双方教师座谈交流)
王曦影教授、林可副教授汇报了双方依托2025年北京市教委“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正在开展的一项合作研究课题,介绍了北京子课题组近三个月取得的进展。随后,麦博思教授团队成员陈礼欢博士、郑颖彤博士分别介绍了该课题在香港的已有研究基础和进展。课题组成员针对各项研究事宜展开了热烈讨论,为进一步推动合作研究、比较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座谈结束后教师代表合影)
会谈结束后,双方满怀热忱与期待,表示将继续依托现有合作基础,共同探寻和展望教育学原理学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二、京港学子“共读一本书”:搭建思想桥梁深化青年共识
2025年7月9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联合举办的“共同关切:京港高校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在香港教育大学隆重举行。两地青年学子以书为媒,围绕当代社会和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搭建起跨越南北的思想桥梁。
活动前期由北师大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程猛副教授、林可副教授、袁博雅博士、张姜坤博士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赵振洲副教授、范骞予博士共同筹划组织;通过师生在线研讨、学生票选书籍、参与者招募等环节,精心设置了两场主题读书会。 两场读书会共有30余名师生线下参与,京港两地青年学人就大家共同关注的教育学术热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第一场聚焦育儿文化议题,共读《不确定的爱:当代中国育儿的希望与困惑》。北师大张雅博与关阳同学担任领读人,带领学子剖析现代家庭养育困境;Tao Sisi、范骞予、郭雨旸、袁博雅、宋玉蝶、汪欣怡、周依诺等与谈人结合两地社会现状,探讨代际关系与教育焦虑,引发对育儿压力、母性角色的集体反思。
第二场转向精英教育探讨,共析著作《Fragile Elite: The Dilemmas of China's Top University Students》(《脆弱的精英:中国顶尖大学生的困境》)。北师大张嘉誉同学通过案例解析精英群体的精神困境;Deng Yuhao、程猛、张姜坤、刘粟煬等与谈人则围绕“绩优压力”“身份认同”等关键词,探讨对“成功”内涵的新理解,直击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议题。
(读书会现场照片)
活动尾声,北师大学生代表向香港同学赠送北师大文创,学生亲手制作的印章卷轴承载了百年学府的精神,传递出“虽处南北,心意相通”的温暖情谊。
三、京港师生共赴学术盛会:研讨教育发展的中国视角与经验
2025年7月10至11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全体赴港师生参加中华教育学会第二届年度大会,会议主题为“数字时代的全人发展:全球脉络下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7月1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成功举办专题论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论坛:京港教育学学科的经验与共识”,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学生前来参加。
论坛第一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班建武教授主持。学院多位教师进行了学术汇报:班建武作《劳动教育需要遵循的三重规律》报告,张姜坤作《劳动概念的逻辑转换与劳动教育的动态图谱建构》报告,林可作《游戏功能论视角下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报告,王曦影作《“我是留学预备生”:中国中产阶层培育子女的全球军备竞赛》报告,程猛作《未完成的湖边之旅:农村女大学生流动、留守和照料体验的个案研究》报告,袁博雅博士作《“To Lead or Not to Lead?”. Exploring the Ambivalent Leadership Aspirations of Chinese Women Academics in Non-Elite Public Universities》报告。
(教师汇报)
论坛第二部分由王曦影教授和林可副教授主持。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20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相继汇报了各自的研究。
博士生汇报题目如下:刘子煜《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情感与情治》,张耀文《重塑跨国社会空间:中国留学生回流读博的学术嵌入与身份突围》,哈雪卿《“学神”的形成性批判——教育中的“神圣”化现象及其“亵渎”性规避》,王一丞《纸袋公主和她的朋友们:以戏剧建构法促进小学儿童性别平等教育发展》,何睿《为何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类的智慧限度?——康德哲学视域下AI之局限与教育之生长》,张雅博《Exploring Gender Belief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through Arts-based Methods》。
硕士生汇报题目如下:雷爱《“正确”的惶恐——竞争性大学中的就读体验与性情形塑》,卢意《技术教育的情感维度——基于中职M校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马文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白若雪《优质且公平?从制度逻辑视角分析高校正态分布式成绩评定制度》,汤坤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助学金项目的育人效果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宋玉蝶《由内疚到欣赏:道德想象力的美学建构》,齐格乐《乔纳森·海特的道德直觉理论及其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启示》,尤慧媛《数字媒介能否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情感教育困局?——基于媒介补偿视角》,关阳《性别秩序的流动与展演——现代化背景下女大学生的父女关系研究》,张嘉誉《Z世代大学生博主反对网络暴力的价值取向与行动策略》,梁乃之《未竟的自我:县域中学就读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历程》。
本科生汇报题目如下:刘粟炀《早期天津南开中学的体育课程及其现代价值》,周依诺《Ideal personality ofConfucian thoughts and its contemporary relevance for education》,汪欣怡《“知”的嵌入与“行”的接缝——知识观转型视角下的校本课程理念和实践探析》。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汇报)
论坛第一部分评议环节,由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助理教授曾国权博士主持。曾老师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特色主题、概念、话语、范式等细节为切入点,结合六位老师报告具体内容,作了精彩而又深刻的点评。
论坛第二部分评议环节,由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霍炳坤博士主持。霍老师以汇报中提及的多个概念切入,深入浅出地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整体性评议,并提出研究优化建议,使与会学生受益匪浅。
(评议交流环节)
7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檀传宝教授(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受邀参加会议的“杰出学者论坛(五)”,作《“德育课程一体化”何谓?——概念存在的必要与可能》主旨报告,并与会场观众进行了亲切交流,现场反响热烈。
(檀传宝教授作主旨报告)
(参会师生合影留念)
会议期间,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晏子教授、副系主任杨兰副教授、巴深博士等学术同行也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师开展座谈交流,并为师生团队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
(教师交流合影留念)
四、国情教育研学:体验香港文化特色 领略香港高校魅力
2025年7月12至13日,北师大师生怀揣着对香港文化艺术和高等教育的好奇与热忱,相继参访了香港文化博物馆以及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启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国情教育研学”活动。同学们深度体验了香港文化和教育界人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立潮头的创新意识和代代传承的爱国热情。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师生于香港文化博物馆前合影)
本次国情教育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同学们透过香港文化这一独特窗口,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感受到香港作为国际都会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独特地位。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