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发布会暨“绚丽多姿的敦煌儿童”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学科建设办公室
2025-09-18
0
2025年9月14日,《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发布会暨“绚丽多姿的敦煌儿童”学术沙龙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主办,北京展览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文物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丨京师书院协办。多位来自教育学、历史学、敦煌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就敦煌蒙书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古代儿童文化图景展开深入探讨,吸引众多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到场参与。
发布会环节首次展示了《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系列成果。该丛书对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四十余部敦煌写本蒙书进行了全面整理与深度研究,由学界泰斗楼宇烈先生与樊锦诗先生担任顾问、金滢坤教授担任主编、盛会莲教授任副主编。各分卷由王三庆、郑阿财、朱凤玉、杨宝玉、金滢坤、盛会莲、周尚兵、闫廷亮、张新朋、高静雅、焦天然、常荩心、任占鹏等研究敦煌蒙书的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潜心撰著、倾力奉献而成。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金滢坤教授主持。
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对金滢坤教授主编的《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她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指出“敦煌蒙书作为唐代蒙书,能保存到现在,其珍贵性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为中国古代蒙书整理与研究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标杆,而且为蒙书整理提供研究范式和理论方法,进而促进敦煌蒙书的普及与应用”。最后,张雪主任鼓励金滢坤教授“发挥好童蒙文化研究领域领头羊的作用”,并“为北京市乃至中国青少年教育提供优秀的文化滋养,并提供相关咨政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教授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致辞时指出,《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堪称一部“皇皇巨著”,为历史学、文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研究“作出了极佳范例”,“学术意义尤为重大”。施教授评价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此前未见的蒙书文献,更对童蒙文化与童蒙教育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对现实教育的重要启示。
丛书发布环节由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砚主持。
金滢坤教授在《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发布会上从敦煌蒙书的价值、《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编撰说明、《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的贡献与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中国童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敦煌蒙书的整理与研究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弘扬。金教授认为敦煌文献中发现的44种、703件残卷珍贵的唐代蒙书,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蒙书与唐代童蒙教育的史料,更“改变了此前学界对唐代蒙书编撰认识之不足,改写了唐五代童蒙教育,乃至隋唐五代教育史在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
金教授还介绍《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的整理与研究情况,该丛书共20卷,约一千多万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古籍整理专项重大资助项目。他还特别感谢了顾问楼宇烈、樊锦诗等前辈学者的支持,以及郑阿财、朱凤玉、王三庆等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努力,强调该丛书是“敦煌蒙书整理与研究的集大成者”,在“多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举例提到团队成员高静雅的博士论文《敦煌本〈文场秀句〉研究与校释》荣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课题组在研期间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C刊4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体现了该研究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与高度认可。
随后,丛书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杨宝玉教授作为丛书分卷作者代表,以《略出籝金》卷为例做了专题发言,她指出,“‘蒙书’界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略出籝金》正“属于广义的敦煌蒙书范畴”。她还从文献校释与解读视角指出本卷的创新之处,尤其在增补内容、梳理篇目结构及还原张球改编意图等方面,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理解路径。
文物出版社古籍图书中心副编审刘永海以“全、新、精”三字精准概括《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的核心优势:其一“全”,收录了目前学界最全的唐五代蒙书文献;其二“新”,呈现了当前最新的蒙书研究成果;其三“精”,团队汇聚当代敦煌研究领域的精英学者,且所选蒙书均为敦煌蒙书中的精品。他特别指出,这套丛书有效扭转了大众对蒙书仅停留在“三百千”的认知局限,为今后敦煌蒙书的学术认定与深度研究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在专家评议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孙邦华教授主持,多位领域内权威专家围绕丛书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在专家评议环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韩昇教授高度评价了《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的学术价值,称其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大突破”,认为这一突破“首先是从史料突破开始”,金滢坤教授团队所完成的校释成果规模宏大、质量精湛,堪称“敦煌文书研究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韩昇教授强调“蒙书与家教是一类,从启蒙到家教,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关乎个人,更关乎民族性格与国家文化传统。他还衷心祝贺团队与金滢坤教授共同完成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并坚信该研究将从文献学拓展至多学科领域,未来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必将发扬光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小锋教授对丛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项目团队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表示深切感佩。张小锋教授强调,《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中涉及的材料绝非单纯的教育史资料,更是“大众思想的重要反映”,可作为研究思想史、民俗、文化史乃至社会组织的宝贵史料。他进一步指出,丛书对敦煌蒙书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具有双重意义:既为当代青年理解传统童蒙教育搭建了坚实桥梁,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坦言,敦煌蒙书真实反映古代教育实况和儿童读物原貌的“特别珍贵的宝藏”,特别赞赏丛书“整理与研究结合”的独特体例,编者并未止步于常规古籍整理,而是依据每类文书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研究视角,如从《武王家教》的“数字冠名”方式、《文场秀句》的中外传播路径等角度切入分析,这些研究方式“比较合理和科学”。他还特别强调该丛书具有显著的大众传播价值,呼吁学界和公众更多关注、传播这一成果,让这份千年宝藏释放出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人民出版社《清史》编辑部主任邵永忠编审对《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了金滢坤教授团队与文物出版社“强强联合”推出的这套厚重丛书,并预期其将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他指出,全书体例严谨、内容清晰,“令人神清气爽”,不仅在文本校勘、考订和学理阐释方面系统完备,还基于敦煌蒙书整理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为现代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发挥了示范性作用”。他强调,该丛书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和弘扬的重要讲话精神,也契合国家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战略,深入发掘和阐释了古人的教育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孙邦华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评议作了总结,认为学者们充分肯定了金滢坤教授及其团队在敦煌蒙书整理研究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扎实研究,指出这套丛书的出版,体现了金滢坤教授非常成功的研究经验,不仅自己在童蒙文化等领域辛勤耕耘,而且形成了一个高质量的研究团队,搭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大家齐心协力,凝聚而成这套鸿篇巨著。
学术沙龙:绚丽多姿的敦煌儿童
9月14日下午,“绚丽多姿的敦煌儿童”学术沙龙在《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丛书发布会的热烈氛围中接续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多位敦煌学与教育史领域的权威学者,以敦煌壁画、文书、蒙书等珍贵材料为基础,多角度解读了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古代儿童教育智慧与日常生活图景。现场吸引了一批对敦煌文化及教育历史感兴趣的观众积极参与,气氛热烈。
学术沙龙上半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砚教授主持。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在《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儿童生活》专题分享中,系统梳理了敦煌壁画中的儿童图像,揭示出中古时期儿童生活的丰富面貌。杨秀清指出,敦煌石窟的壁画融入了大量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图像资料”。通过对莫高窟等多个洞窟的长期调查,杨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能够展现“新生命的诞生以及人们对新生命的关爱及对其未来生活的期待”一些壁画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生命的礼赞,让我们对中古的儿童世界有了更丰满的认识。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金滢坤作了题为《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的家教观念与启示》的分享,系统阐释了该文献所蕴含的深厚家教观念及其对唐代童蒙教育的独特贡献。他指出,《武王家教》作为唐代“四部家教”之一,其“问答体”“数字冠名”等编撰方式,很有特色。
金教授重点分析了《武王家教》“贫富不等”、“人命不等”、“益己”之教、“明哲”之教的价值理念,强调其不仅反映了唐代家庭教育的现实关切,更突显了对子弟行为规范与品德修养的重视。他指出,《武王家教》通过列举七十一种不良行为,从反面进行训诫,引导子弟勤俭持家、敬业守业、自知自省,兼具警示性与教育性。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郑勤砚教授在题为《敦煌的书法教育》的讲座中,从专业角度阐释了敦煌书法遗存对当代青少年书法学习的重要启示。郑教授指出,敦煌文献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书法资源,涵盖写经残卷、法书名帖以及《急就章》《千字文》等古代启蒙教材。这些材料版本多样、书体纷呈,为儿童书法启蒙提供了真实而多元的临摹范本。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郑教授通过对敦煌唐代写本的细致研究发现,当时儿童书法启蒙曾采用笔意自然、流转生动的章草书体。这一发现对当前普遍从结构严整的唐楷入门的教学传统提出了新思考。她认为,章草等书体更契合儿童天真自由的天性,也更容易激发其书写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杨宝玉教授作了题为《〈略出籯金〉改编者张球的故事》的分享,对晚唐敦煌文人张球的生平进行了深入考证。凭借对敦煌写本题记的细致辨析,她明确指出《略出籯金》作者为张球,并推断他生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直至后梁太祖开平五年(911)仍在世。她指出,张球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映射出宏大的时代与地域历史,为观察中古时期边疆政治、文化融合与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窗口。
随后,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任占鹏老师以《敦煌的算学教育》为题进行分享,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与历史源流三方面,揭示了唐五代时期敦煌算学教育的实用特色。他指出,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九九乘法歌》《算经》等多种数学写本,内容涵盖从基础运算到复杂算题,表明当时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教材体系。这些写本既是儿童启蒙读物,也是实际计算中的工具书。他进一步指出,算学教学中强调“识数明理”,注重实际操作与口诀记忆。学生需学习布筹计算、度量衡换算,并解答土地测量、赋税分摊等实际应用题,体现“学以致用”的鲜明导向。敦煌算学上承秦汉数学传统,并融入多民族元素,成为丝路上中原数学向周边传播的重要桥梁,兼具启蒙教育、官吏培训与文化传播的多重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宏勃在题为《敦煌蒙书中的女性教育》的讲座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女性教育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现实影响。赵宏勃老师特别强调,女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时代性与阶层差异。
结束语
本次丛书发布会与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系统呈现了敦煌蒙书整理与研究的最新突破,更通过多元视角重现了中古时期儿童生活与女性教育的生动图景,标志着敦煌学研究从文献整理向文化阐释的深化跨越。这些凝聚着千年智慧的敦煌遗珍,为我们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既为当代教育提供深厚的历史参照,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古代敦煌童蒙教育的教诲与启迪,正通过这些严谨而充满热情的学术工作,跨越时空,持续照耀着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供稿
教育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2025年9月15日
资讯推荐